杜邁之
郭嵩燾(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湖南湘陰人,清道光丁未科進士。他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關系密切,光緒年間曾任駐英、法大臣。郭嵩燾在當時以熟悉洋務著稱,他認為“西方立國,自有本末”,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反對妄自尊大與盲目排外,因此受到頑固派的攻擊。
郭嵩燾的日記在清末就已著名。他出使英國之初,就曾整理途中聞見日記,呈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后有家刻本行世,題名《使西日記》,曾被收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刊行,頗有助于當世一般有志之士打開眼界,但他在日記中提出的某些觀點也遭到頑固派的攻訐。
現存的郭嵩燾日記手稿,起自咸豐五年,終于光緒十七年郭氏去世前一日,首尾三十七年(中缺三段,為時約三十九個月),共二百萬字。日記起迄年份,基本上與洋務運動相始終,內容涉及當時內政、外交、朝野風氣、社會情況、學術文藝等方面,資料頗為豐富。
日記第一卷,起自咸豐五年七月二日,迄至咸豐十一年底。記述了他往返贛、浙、蘇、滬間的沿途見聞,與各處地方官員文士的交接應酬,回程中過江西時與曾國藩等湘軍將弁的往來,湘軍與太平軍交戰的零星戰訊,沿途名勝古跡游覽紀勝等。咸豐六年二月的日記中,詳記了他在上海洋涇浜第一次參觀洋行、英國輪船,看到西人生活享受的豪奢等情況。郭嵩燾對新事物敏感,觀察仔細,記錄也很具體,這幾頁日記生動地反映出一個封建士大夫是怎樣走向世界的。
這時期的日記,還詳細記下了他幾次受召見時同咸豐帝的對話,記述了他隨僧格林沁到大沽口辦理海防的始末,并多處痛論士大夫間在對外交涉問題上的虛驕自大。
日記中有不少直斥時弊的議論,不少地方是借前人議論發抒自己的觀點、主張。還錄存了一些私人信稿,同人唱和的詩稿,讀書筆記、掌故,還偶爾記下當時物價和自己的月俸銀數。這對研究清代政治和社會生活有參考價值。
該書校點細致,編排科學,值得稱道。
(《郭嵩燾日記》(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八月第一版,〔精〕3.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