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達
菲利普·羅思是六十年代崛起的美國作家,著有《再會吧,哥倫布》(一九五九),《波特諾的怨訴》(一九六九),《我的成人生活》(一九七四),《情欲教授》(一九七七),《影子作家》(一九七九)等作品。
他筆下的人物大都是有精神缺陷或變態心理的猶太人,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美國,經受著社會的和猶太教規的精神束縛,心理空虛、頹唐,往往從變態的性生活中尋求出路。
羅思是一位有影響的作家,他的作品介紹到中國來的極少,近年來只見到馮亦代先生譯的《信仰的維護者》,是一篇短篇小說。
《放浪不羈的朱克曼》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納桑·朱克曼的年青作家。一九六九年,朱克曼發表了一部長篇小說《卡諾夫斯基》。這部小說描寫人們如何竭力擺脫舊的猶太教的傳統勢力,描寫在猶太人聚居的新澤西州的淫亂。
朱克曼實際上是羅思自己的寫照。讀者不難在他早先發表的小說中找到朱克曼的影子。無論是《隨波逐流》的加勃·瓦拉克,《胸脯》的大衛·克潘西和情欲教授,還是《自我閱讀》中的羅思自己,都在表述著一種同樣的思想,發泄著同樣的苦悶:生活是這樣混亂,“種族和利他主義的動機總是和極端的性欲相抵觸”。
朱克曼在一次去佛羅里達的旅行中,發現他的書是如何使他的母親傷心。他父親臨終前遺贈給他的最后的話只是詛咒。他的弟弟罵道,“你是個雜種,一個黑心的、沒有良心的雜種。你怎么那么看重稿費?你的責任感呢?對于你,自我節制又有什么意義呢?對于你,一切都是可以任意處置的,可以任意暴露的。什么猶太人的道德,什么猶太人的堅忍,什么猶太人的智慧和猶太家庭——對于你的開玩笑的機器,只是可供利用的玩物而已。”
羅思深刻揭示了維護猶太教規的勢力和企圖沖破一切束縛的激進的猶太知識分子之間的沖突。
在紐瓦克,在朱克曼從小長大的地方,他佇立在一堆廢棄的瓦礫之前沉思。朱克曼與世界的一切聯系都中斷了。一個黑人司機在一旁問他,“你到底是個什么人?”朱克曼冷冷地回答道,“我什么也不是。”
對于朱克曼,這實在是太糟了。
(PhilipRoth:UnboundZu-ckerman.1980.p.255.$10.95.Farrar,Straus,Giro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