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濟
本書作者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八年熱衷于研究“歷史上的亞里士多德”,先后撰寫和發表了不少論文,一九七三年結集出書。全書兩卷,第一卷論及亞里士多德生平,題為《解釋亞里士多德及其生平事跡的一些論文》。第二卷論及亞里士多德一些散失的著作,題為《亞里士多德一些失去著作的考察》。我們看到的只是第一卷全書以及第二卷的目錄。
對于亞里士多德我們并不陌生。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跟隨柏拉圖二十年,直到柏拉圖去世之后才離開雅典。我們還知道他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教師。
然而屈洛斯特卻對這些眾所周知的亞里士多德生平事跡提出質疑。他廣泛收集、考證、研究了歷代關于亞里士多德的研究資料,特別是古代希臘、羅馬和中世紀阿拉伯人有關亞里士多德生平傳記的材料,認為實際情況和傳統看法大有出入。
傳統看法認為亞里士多德在柏拉圖學院學習中,逐漸發現柏拉圖“理念實體論”的荒謬之處。柏拉圖認為理念實體是世界的本原、事物的本質,一切事物是理念實體的抄本、瞬息萬變的現象,在理念實體世界和事物現象世界之間開掘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因此柏拉圖死后,“愛吾師更愛真理”的亞里士多德就與其師承分道揚鑣了。屈洛斯特卻拿出材料和亞里士多德在學院學習時所寫的《對話》殘篇,認為亞里士多德早年是柏拉圖的信徒,不僅接受了柏拉圖的主要哲學觀點,還模仿柏拉圖對話的文體和語言風格寫了不少對話,廣為傳播。亞里士多德之所以離開柏拉圖學院并非因為他與柏拉圖有分歧,而是作為一個外邦人,不受雅典人的尊重。所以亞里士多德是在柏拉圖死前就離開了雅典。柏拉圖死后,他的一個親屬斯彪西波主持學院,曾經邀請亞里士多德回去執教并且主持學院。被亞里士多德婉言拒絕了。
屈洛斯特否認亞里士多德當過亞歷山大大帝的首席教師。他認為,亞里士多德從小失去雙親,是由他的姐夫普羅克塞那撫育成人。普羅克塞那在馬其頓王室任職,通過種種關系,把亞里士多德送進柏拉圖學院。亞里士多德離開雅典之后,普羅克塞那不久就把他接回了。當時馬其頓日益強盛,到處掠奪,收集了不少希臘的文化資料。亞里士多德在接觸這些資料特別是一些醫學之類的自然科學材料后,哲學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柏拉圖。但是亞里士多德始終沒有在馬其頓王室執教。亞歷山大的老師是另一個人,攀那的瑪息阿斯。瑪息阿斯是馬其頓望族出身,著有《腓力王史》和十卷本的《馬其頓史》,可能還是《亞歷山大的教育》一書的作者。屈洛斯特認為古代希臘、羅馬資料中沒有提到亞里士多德當過亞歷山大的教師,而阿拉伯人卻把二人說成是師生關系。
本書所引資料是否可靠,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否令人信服,這是可以討論的問題,目前也難以定論。我們感到興趣的是另一點。屈洛斯特聯系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發展過程考察研究他的生平事跡,為重新認識亞里士多德的歷史面目開拓了新的研究方面,不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發人深思。
例如,近年來有關《紅樓夢》的研究蓬勃開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令人不無遺憾的是,不少爭論卻已遠遠離開了曹雪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生活道路。在這方面,屈洛斯特的這部書,從方法論的意義上來說,應能對我們有所啟發。作為資產階級哲學史家,屈洛斯特盡管有其局限,但他在研究亞氏生平時另辟溪徑,無論是他的研究成果還是方法,都有值得我們認真吸取的東西,而且不少東西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僅此一點,也就確保此書的價值了。
(Anton-Hermann Chroust:Ari-stotle.New light on his life and on some of his 1ost works.volume I,1973.437p.Rou-tledge & Kegan Paul,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