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蘇
今年夏天,我有幸登上井岡山。在這個紅軍的搖籃里重溫偉大的創業者們留下來的豐富史跡和遺文,身臨其境,觸景生情,使我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井岡山的斗爭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說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毛澤東、朱德同志為杰出代表)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領導人民軍隊開創新局面的偉大典范。在我們學習貫徹黨的十二大精神,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時候,重溫井岡山的斗爭可以給我們許多寶貴的啟示。
(一)要具備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遠見卓識
井岡山斗爭是在極端嚴酷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使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力量遭受慘重損失,白色恐怖籠罩全國,革命潮流轉向低落。黨為了挽救革命,領導了一系列武裝暴動,其中絕大多數都失敗了。革命迫近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
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敢于面對任何嚴峻的考驗,同時基于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具備遠見卓識,絕不放棄對于革命勝利的信心。毛澤東同志就是這樣。他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寫道:“我們一年來轉戰各地,深感全國革命潮流的低落。……我們深深感覺寂寞,我們時刻盼望這種寂寞生活的終了。要轉入到沸熱的全國高漲的革命中去……”在這里,毛澤東同志表達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于革命斗爭的響往和渴望開創新局面的迫切心情。在那個時候,開創新的局面就意味著全力爭取革命走向新的高漲。
實際的斗爭歷史當然不象我們現在回顧起來那樣輕松愉快,它是充滿艱苦曲折的。井岡山的斗爭經歷了多次的失敗和挫折之后,有人發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毛澤東同志很敏銳地抓住這種疑問而給以答復。他認為這種疑問帶有根本的性質,“不答復中國革命根據地和中國紅軍能否存在和發展的問題,我們就不能前進一步”。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分析了各種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是革命必然發生的客觀條件。全中國布滿了干柴,任何反革命勢力都無法將革命的要求撲滅。他強調不應該輕視革命的主觀力量,在“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的前提下,革命的高潮是必然要到來的。他提出“在大混亂的現局之下,只有積極的口號積極的態度才能領導群眾”,而“群眾是一定歸向我們的。屠殺主義固然是為淵驅魚,改良主義也再不能號召群眾了”,“在將來的形勢之下,什么黨派都是不能和共產黨爭群眾的”。他還明確指出小塊紅色區域的創建所起的作用:“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必須這樣,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必須這樣,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毛澤東同志的答復充滿著真理的論戰力量,給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群眾帶來了解放的福音,它不僅鼓舞了井岡山上的革命戰士,而且在整個中國革命的進程中不斷地給人民以信心。今天我們重讀他寫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結尾那一段論證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充滿遠見卓識的文字,仍然可以受到強烈的震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遠見卓識掌握著歷史的進程,井岡山斗爭的紅旗在短短的三年之中發展遍及整個中央革命根據地,新的革命高潮如所預言的那樣出現了,新的革命局面依靠廣大軍民的奮斗實現了,這就是歷史結論。
五十多年前懷疑“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人,實質上是懷疑我們的黨有能力領導革命戰爭取得的勝利。這種懷疑論早已被事實打得粉碎。今天我們同樣又遇到一些類似的錯誤論調,懷疑我們的黨有能力領導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事業取得勝利。我們勢必也要回答這種懷疑,不然的話,我們的事業也將不能順利地前進。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當著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集中起來堅韌不拔地向著選定的歷史目標前進的時候,就會爆發出偉大的歷史創造力,四化成功將是不可阻擋的。能夠把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集中起來并指示出正確方向的領導者,就是中國共產黨,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政治力量可以擔負這樣的重任。我們高興地看到,黨的十二大正是在上述這些基本的方面回答了懷疑論調,向全國人民指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我們今天重溫井岡山斗爭的歷史,當然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以歷史為鏡子,培養我們對于社會歷史和未來發展趨勢的洞察力,從而也具備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遠見卓識,這樣我們就能對當前的革命斗爭充滿信心,就能更好地團結在我們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黨中央周圍,為開創新的局面而斗爭。
(二)要實行正確的戰略指導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革命戰略家。他經常說:“必須提倡每個紅軍指揮員變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壓倒一切的勇氣,而且有駕馭整個戰爭變化發展的能力。”從這一點出發,他和他的戰友們在領導中國革命和中國革命戰爭的過程中,特別注意戰略問題亦即關于戰爭全局指導方針的研究和掌握。而在眾多的戰略問題中,正確地實行戰略轉變和正確地規定戰略方向又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我們在井岡山斗爭的實踐中,可以找到許多這方面的例證。
并岡山的斗爭標志著我黨工作重點由城市向農村的偉大轉變,它也可以說是把正確的戰略退卻和正確的戰略進攻結合在一起的榜樣。當著革命潮流低落的時候,在城市實行戰略的退卻,到農村去建立新的革命陣地,這就為中國革命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當著革命的潮流開始回升的時候,在廣大的農村精心組織正確的戰略進攻(這里指的不是解放戰爭第二年那種性質的戰略進攻),反對保守主義也反對冒進政策,堅決地和敵人作斗爭,深入土地革命,采取波浪式推進的政策,并準備使革命戰爭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這些都是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斗爭中曾經實行過對于戰略轉變問題的正確指導,而這些正確的指導每一次都給革命斗爭帶來了新局面。
戰略方向的選擇更是毛澤東同志指揮戰爭用力最多的方面。他在井岡山斗爭的初期就注意區別敵人統治力量的情況,提出對薄弱部江西采取攻勢。以后,在八月“分兵冒進,致邊界和湘南同歸失敗”后不久,毅然決定紅四軍和紅五軍在井岡山地區實行內外線分兵,又冒著井岡山根據地可能失守(以后果然失守)的危險,作出向贛南閩西進軍的偉大決策,接著提出了爭取江西的計劃,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跳出井岡山根據地的小圈子,開創了更大范圍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這里表現了超越一般軍事家的偉大的戰略天才,是那些教條主義者望塵莫及的。事實證明戰略方向選擇的正確,勝利的形勢可以得到發展,失敗的形勢可以得到扭轉,全局的改觀就有了充分的把握。反過來,戰略方向選擇錯了,勝利的形勢有可能斷送,失敗的形勢則無法擺脫,革命就要發生深刻的危機。第三次“左”傾路線的領導者就犯了這樣的大錯誤,最終導致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喪失。如果不是在大退卻的途中及時回到毛澤東同志的正確指導之下,長征就絕不可能轉化為一場勝利的進軍。
由于我們今天面臨的斗爭任務已經和五十多年前大大不同了,我們重溫井岡山的斗爭,當然不是要簡單地套用當時的具體辦法來解決今天我們遇到的各種斗爭任務。但是要求我們的干部如同當年指揮革命戰爭那樣具備戰略的眼光、戰略的頭腦,要求他們研究戰略問題(比如經濟文化發展的戰略),注意與全局有關的重大戰略方針的掌握是完全必要的。
我們同樣感到高興的是,黨中央在領導我們實現又一次偉大歷史轉折的時候,表現出駕馭全局的卓越戰略指導能力。為了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我們黨同樣需要而且正在對經濟建設工作實行正確的戰略指導。我們年輕的同志應該認真地學習和領會黨的正確的戰略指導,這不僅可以使我們的工作遵循正確的方向,而且可以使我們自己成熟起來,更快地學會領導革命和建設的本領。
(三)要發揚共產主義者的獻身精神
新局面的開創,歸根到底還要依靠革命者腳踏實地、堅韌不拔的英勇奮斗。五十五年前先后跟著毛澤東、朱德同志上井岡山的,絕大多數都是年輕的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工農革命戰士。他們以共產主義者的獻身精神從事當時的民主革命斗爭的任務,表現出偉大的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陳列著一份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的珍貴革命文獻,是油印的小冊子《共產主義者須知》,其中有這樣的兩段話:
“為團體努力,做群眾導師,到群眾中去,到反動荊棘中去。”
“不畏難,不怕死,不愛錢,為主義而犧牲。”
“團體”自然是指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樣的共產主義者的團體。人們參加到這個團體中來,就成為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員。“做群眾導師”并非是高踞于群眾之上去教訓人,而是給群眾以幫助,指引斗爭的方向。群眾正在“反動荊棘”之中受煎熬,共產主義者就應該走到他們中間率先奮斗,披荊斬棘,把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奮斗。“為主義犧牲”就是為共產主義的理想犧牲,盡管當時直接的奮斗目標還不是為了共產主義原則的實行。馬克思不是說過無產階級革命需要為自己準備基地嗎?不是說過第一步是爭得民主嗎?為這些斗爭獻出生命的當然是光榮的共產主義戰士,而中國的共產主義先驅為我們留下的革命傳統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我們今天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沒有理由背棄這個傳統的。
應該說明,那個時候黨內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在《并岡山的斗爭》一文中就指出黨內宗族主義的影響、“封建時代獨裁專斷的惡習慣深中于群眾乃至一般黨員的頭腦中”、還有脫離群眾、對土地革命猶豫動搖、對經費的濫用等現象,這些與共產主義者的稱號是不相容的。后來在古田會議的決議案中,毛澤東同志就對黨內各種錯誤傾向進行了分析,指出產生的原因,提出糾正的辦法。黨內歷來存在矛盾和斗爭,這并不奇怪。但是,當時黨內有相當充分的民主生活和嚴格的紀律,有一大批具備共產主義精神的骨干分子,而且從上到下都嚴格地用共產主義思想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和同志間的關系。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是紅四軍的最高領導人,他們以身作則實行《共產主義者須知》的原則,他們兩位都有親人在紅軍戰爭中英勇犧牲,他們本人都過著普通士兵一樣的樸素生活,這種榜樣具有偉大的力量,可以造成鋼鐵般的團結和戰斗力,這樣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由于種種原因,并岡山上的光榮傳統后來遭到相當嚴重的破壞和損害,我們的黨風和社會風氣都不那么好了。但是我們同時應該看到黨和軍隊的光榮傳統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并且是有可能得到新的發揚的。這基本上是取決于青年一代中能不能有大批的先進分子(青年共產主義者)涌現出來,他們能遵守《共產主義者須知》,能用共產主義精神規范自己的行為,并努力在整個社會推動建立人與人之間嶄新的關系。我們對此是有信心的。這一代青年是在黨的教育之下在社會主義社會成長起來的,他們中間的多數是可以成長為共產主義者的。我們現在已經有四千多萬共青團員,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當然,非政治化的傾向在一部分青年和團員中是存在的,先進的青年應該對他們做團結教育的工作,共青團組織肩負著帶領青年前進的重任,更不能忘記用共產主義精神教育青年的使命。黨的十二大再次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并指出共產主義思想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共青團作為黨的親密助手,一定要做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先鋒,首先要使自己的每一個成員都成為名副其實的青年共產主義者,這就要繼承并發揚前輩共產主義者的獻身精神的光榮傳統。只要我們這樣去做了,我們相信黨風和社會風氣都可以逐步恢復并向著更高的水平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我們共青團的工作也不難打開新的局面。
關于開創新局面的偉大斗爭,也許還應該提到更多的內容,限于篇幅,這里不一一涉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研究的,今后我愿和廣大青年同志共同努力,力求學得好一點,力求在今后的革命斗爭中有所作為。
記得我父親(他也是井岡山上的一名老戰士)講過,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上很喜歡念一首宋朝詩人陳與義的《臨江仙》詞:
憶昔午橋橋上飲,座中多是豪英。長溝
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
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這首詞是很動人的。也許毛澤東同志是因為看到革命潮流的變遷而有所感慨,用吟誦這首詞來寄托寂寞的情懷吧!我來到井岡山,不由得想起了這首詞。撫今追昔,當年井岡山斗爭的偉大創業者們多數已經離開了我們,現在不正是我們這些后來人奮起斗爭的時候了嗎?讓我們高舉起他們曾經高舉過的共產主義的旗幟奮勇前進!
最后,謹步陳與義原韻填詞一首,結束本文:
邊界紅旗終不倒,羅霄初試豪英。十年征戰凱歌聲。鐵軍無敵手,華夏有光明。創業維艱多壯烈,犧牲鬼泣神驚。新兵繼志慰衷情。觀山過五哨,讀史到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