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保 黃俊德
交朋友,是剛剛踏入社會生活的青年人十分感興趣的一件事。魯迅先生也十分重視交友之道,周恩來同志在紀念魯迅逝世九周年的講話中,曾把“交友厚”總結為魯迅一生中的四大特點之一。魯迅交友有哪些經驗呢?我們試著從他的著作及友人的回憶錄中,提出以下幾條供青年朋友學習。
第一,將朋友關系建立在共同的革命事業的基礎上。水有源,樹有根,交朋友也要講“基礎”。如果結交朋友的基礎是只圖私利,為了相互進行交易,朋友之間就只剩下暖昧、丑惡的利害關系,談不上誠摯的感情和真正的友誼了。魯迅先生廣泛地與人們相交、建友,是出于民眾的利益,革命的事業。為了使革命文藝得以發展,他和許多有共同理想、共同志向的作家們交朋友,合作辦刊物;為了推動中國木刻事業的發展,他和傾向革命的日本木刻家嘉吉交朋友,邀請嘉吉舉辦講習會,講授木刻知識。魯迅與朋友們的關系也都是在進行共同的事業過程中逐漸密切起來的。所謂交友要“志同道合”,這是最要緊的。
第二,以“和”的態度待友。魯迅對待朋友是極其謙遜、真摯、和藹的。與朋友交,他從未表現過自己“非凡的氣概”。他善談吐,好交際,與朋友交談從不擺架子,常常是談笑風生;就是和年輕人接觸,也樂得開個玩笑,使人覺得平易近人。有一次,一位青年朋友問他,為何頭發長了不理,他幽默地說:“我一看見理發的鋒利的剃刀,就有點害怕。”說完他自己也笑起來了。他和朋友通信,談完公事,還要關心一些朋友家中私事。有了孩子需要玩具,孩子大了需要書本,春天要春裝,冬季衣服要避寒。這種關心使朋友倍覺溫暖。魯迅的要好朋友許壽裳說:“魯迅無論求學,做事,待人,交友都是用真誠和摯愛的態度。”周恩來同志特別指出:“魯迅的立場是與革命息息相關,和人民站在一起的立場。魯迅的態度是對敵人狠,對自己嚴,對朋友和的態度。”用“和”的態度待友,才談得上朋友的相互尊重。而相互尊重正是朋友關系不斷發展的起碼條件。
第三,把幫友忙、濟友急作為交朋友的當然義務。魯迅做學生時就熱心幫助學友,參加工作后又熱誠幫助同事中的朋友。他的朋友宋琳面臨失業危機時,他主動為宋琳找職業。有些同鄉“貧苦失學來訴”時,他都慷慨解囊出資援助。他常常為朋友介紹文章,別的朋友約他寫文章,他也是有求必應。有時,朋友的一些瑣碎小事,他也當作自己的事認真去辦。賴少其回憶說,魯迅“還親自替我們領稿費,辦匯款手續,并且指導怎樣在匯款單背后簽名蓋印……”言談舉止很是感人。一旦他的朋友被人誹謗時,他總是心急似火,毅然起而反擊。為了營救瞿秋白,他到處奔走,籌款接濟,甚至要求蔡元培出面從中奧援。魯迅熱誠待友,也換來了朋友對他的愛護。“三·一八慘案”中,魯迅的名字也上了反動派的黑名單,正是由于朋友們千方百計的幫助,使他避免了一次次生命危險。
第四,把厚友薄己作為交友的一條準則。在白色恐怖下,魯迅自身安全難以保證,可是瞿秋白到他家避難時,他還設法為其租到一間日本人居住的樓房,讓瞿秋白夫婦住進去;他買好筆墨,連同別人贈他的堇花也要親自送到瞿秋白的住所。魯迅“待友厚”很受人稱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把榮譽、享受、好的讓給朋友。平日吃飯菜很隨便,可是一來朋友,他總要設法擺上肴饌厚味;就是遞煙,也是將好的給朋友,自己抽次等的。
第五,把書信來往作為交朋友的重要工具。書信直抒胸懷,可以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與心情,是朋友間交流思想與感情的重要工具,魯迅很珍重這個工具。對朋友的信,他幾乎是每封必復,從不積壓。與青年木刻者交往的信件,僅1934年就寫了73封,魯迅一生所寫書信,有人統計共約五千六百多封。直到臨終前十個小時,他都不愿拜托他人執筆,而要自己寫寫停停勉強成一便箋。與魯迅經常通信的曹靖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每一頁信的字里行間,都浸透著先生的寶貴的心血,他當年不但寫信,封信、貼郵票、投郵等等細事,都手必親躬。”
最后,魯迅在交朋友時很注意堅持原則。他說,交朋友,當然好得很,“不過騙子有屏風,屠夫有幫手,在他們自己之間,卻也叫做‘朋友的”。他“對于交友和處事,凡是看不上眼的事皆要加以批評,凡是認為不對的事,都不輕易放過。”即使早年最好的朋友,到晚年如有錯誤,他仍是不留情地指摘。如魯迅早年曾與林語堂關系很密切,可是后來林語堂變了,提倡幫閑文藝了,魯迅就毫不遷就,一再批評,直到后來與其斷絕了關系。堅持了原則,就與那種搞小圈子的“友誼”、與那種“哥們義氣”的“友誼”、與那種酒肉朋友區別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