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友
有些“架”往往是這樣打起來的:本來是小事一樁,但你來我去,口角逐步升級,不免帶出臟字。這時,一方邊攥拳頭邊嚇道:“你再罵一句!”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另一方如果真的再來一句,后果就可想而知了。事后,看著被抓破的皮肉,雙方都為自己的表演而懊悔。
激別人“再罵一句”的人,開始也許并非真要動武,只是想在“叫陣”中嚇住對方,自己好下臺階,或可顯示自已是個“強(qiáng)者”。殊不知,正是這一“激”,把事態(tài)鬧糟了,最后激得自己先動了手,“占理”的事變得“理虧”了。其實(shí),何必要逞那個“強(qiáng)”呢?與其激別人,不如理智一點(diǎn),按捺住自己的火氣。在這種場合,忍讓或許更能顯示出威力,使說粗話的對方知趣而收場。
被“激”的人,開始也許有一瞬間的“進(jìn)退兩難”:進(jìn)吧,明知會有一場惡斗;退吧,又自覺“難堪”。結(jié)果又往往是甘受對方之“激”,做出蠢事來。其實(shí),在“叫陣”者面前,高明的辦法還是沉住氣。氣勢洶洶的人,往往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沉穩(wěn)是一種修養(yǎng)。先把自己提到修養(yǎng)的高度,對方也就不攻自破了。在精神境界上,我以為這種以退為進(jìn),是沒什么“難堪”的。 “強(qiáng)者”,這個新鮮、豪爽的字眼,吸引著年輕人。真正的強(qiáng)者,是能夠用理智戰(zhàn)勝感情的人。越是在感情沖動的時候,越是要理智地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這正是鍛煉自己成為強(qiáng)者的一種修養(yǎng)。
順便提一下,遇到上面說的那種場合,要做到“旁觀者清”,也是不容易的。“清”不只是看得清楚,。重要的是能清醒地對待。有人專愛看熱鬧,還不時地火上澆油。魯迅認(rèn)為這種“看客”是可悲、可憐的。正直的人,往往伸出手,拍拍雙方的肩膀——在提醒一個人需要冷靜時,這比什么都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