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祥
(一)
一位雙腿癱瘓的姑娘,吃力地撐著雙拐奔波著。雨水澆透了她的全身,但她絲毫不感到冷意,因為她的心里是熱火的。
她叫夏寧。兩歲的時候,因小兒麻痹留下了這個后遺癥。但她的大腦是完好的。她聰明,富于幻想。或許由于生理有殘缺,使她在學習上更專心。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在京郊順義縣插隊的知識青年(姑且稱之為D青年吧),從姐姐那里得知夏寧正在學英語,就要跟夏寧一起學習。在一起學習的日子長了,D青年對夏寧產生了愛慕之情。可當D青年向她苦訴衷情時,她卻默默無言,心想:雙腿癱瘓的我值得他愛嗎?
她的心地是那樣的善良。她一天十幾個小時地為他把英文字詞抄寫在厚厚的十幾個小本子上;為他借書、買書;幫助他擬訂學習計劃,檢查學習進度;還為他在市里辦很多的事,連拆洗衣服也替他干。她省吃儉用,把自己勞動所得的16元工資的一大半給他當作生活費。每逢節假日,她都要靠雙拐移動著自己不能站立的雙腿,到他插隊的農村去看望他。在他身上,傾注著她的多少心血啊!
她也曾有過工作,在一家小小的汽車配件廠干最臟、最沒人愿干的活兒—除銹。工作地點是個鐵皮頂的工棚,冬天賊冷,夏天賊熱。汗水和銹末拌在一起,沾得滿身滿臉。一天下來,腰酸胳膊痛,精疲力竭。那時候,象她這樣的人只要能有個工作做已經是天大的恩惠了。可是,一場急性肺炎,又把她拋在了醫院的病床上。一進醫院,她就對伙伴說:“請轉告領導,病一好,我立刻去上班。”是啊,在家等了整整六年,才等來了這個獨立生活的機會,如今她怎能甘心輕易丟掉呢!
出院后,懷著一種急迫的心情,她拄著雙拐上班了;可得到的報應卻是被工廠辭退了。一聲聲的懇求、哭訴和保證,招來的是更難以忍受的侮辱:“廠子里怎么能老養著你這樣的累贅!”獨立生活的路就這樣被無情地堵絕了。她痛哭了一場。
她又一頭扎在書堆里。十年動亂里,一些最普通的書成了大逆不道的罪證,同時也成了稀少的珍寶。夏寧只能找到什么就讀什么。小說、詩歌、歷史、心理學、英語……對于知識的渴求,使她就是在紅衛兵抄家的喧囂聲中,居然躲在廁所里偷偷讀書。時光象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淌過,知識卻象金粒般積累在腦子里。夏寧終于一頁一頁摳通了外語學院的英語全套課本,熟記了近萬個單詞。她譯出了一篇篇醫學文獻、歷史論文、科技情報……
除了讀書,她還能得到什么呢?“你把一切都給了我,你受了這么多罪……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D青年的聲音好象一直在這位純樸的姑娘的耳邊響著。她滿足了。本來,她從沒有想過:她為別人做事,是要別人給以報答的。
然而,她確實太單純了,簡直就是幼稚。她甚至還夢見和D青年合作著書立說,藏之深山,昭示后人。似乎從他的身上,她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覺得一切都對她具有無比的吸引力。但她始終沒有向他吐露那個詞。她要再想一想……
還沒等她想好,嚴酷的現實已經擺在了她面前:
國家恢復高校招生考試制度,D青年躊躇滿志地準備參加高考。羽毛豐滿的鳥兒在即將騰身凌空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事卻是啄爛自己搭的窩。D青年攤牌了:“人是不能離開物質而生活的。生活又不是小說。你沒有工作,沒有好身體,我和你在一起是不會幸福的。”語調是莊重的,態度是嚴肅的,一改往日之顏容。“當然,家里不同意也是原因之一。”最后,D青年提出了熱情的建議:“我還希望永遠和你好。這樣,我將來結婚后,兩方面都保持了,感情上和你好,而生活上也不受損傷。”D青年娓娓而談:“和你相識了七年,我決不后悔。我一切有價值的都是你給我的。自然,我也花去了一些時間。所以,你借給我的書我就不還了,作為補償。”臨出門的時候,D青年說:“我知道我特別卑鄙,但我改不了。”
一篇多么偉大的自白啊!一個人敢于公開宣布自己是卑鄙的,不可改變的卑鄙!夏寧驚呆了,說不出一句話。想罵他是大騙子嗎?他自己承認是卑鄙的,還不夠嗎?!哭嗎?不是。笑嗎?不是。夏寧只覺得眼前一陣發黑。
整整三天三夜,她躺在床上。一切都失去了。這個原本在生理上就遭到不幸的姑娘,一下子又被失去工作和愛情的雙重巨大痛苦壓來。憧憬也好,夢想也好,一切都被這雙重的痛苦摧毀了,留下來的是一片漆黑。從相信一切人到對一切人都不相信,夏寧走到了她自己的對立面。感情絕望了,精神空虛了,她一個跟頭從云彩上跌落下來,跌得太快、太慘了。跌得她不愿再起來,真想就此了結一生,向昨天告別,也向明天告別。
(二)
南下的火車在疾馳。列車里,坐著面色蒼白的夏寧,她那雙明亮的眼睛周圍下陷了。一場痛苦的折磨后,她接受了舅舅的邀請,同意了家庭的勸慰,到廣州去居住一個時期,一方面生活作個調整,一方面輔導表妹學習英語。
在廣州的一年里,夏寧深居簡出。她拼命地教表妹學習,為的是忘卻過去。表妹叫朱曉紅,在廣州一所中學讀書。說來可憐,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子,英語卻糟糕得讓人吃驚,在全班倒數第一。誰有把握,在一年的時間里,使她的英語水平達到參加高考的要求呢?試試吧。
又一個夏日,從廣州歸來的夏寧,收到表妹的一封信。信中寫道:“我這回考試,英語得了77.25分,在全市都有名…樓上的周阿姨說,她單位里傳說,朱邵天的女兒跟一個北京來的表姐學了一年英文,考了90分。真是越傳越離奇。寧寧快在廣州成名了。哈哈!”不久,夏寧得知:表妹以全校第一名、全區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廣州外語學院英語系錄取。
猶如黑夜里劃過長空的燦星,夏寧一下子發現了自己生命的寄托。她記起自己曾經讀過的一本紙張發黃的英文版書:一個一歲多的小女孩,突然被一場大病變得又聾又瞎,一句話也不會說。世界對于她,完全是一片無聲無息的黑暗。可是20年后,這個女孩子卻以最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以后,又成為著名的作家、演說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愛戴。
原先,在絕望中被她淡忘的海倫·凱勒一下子在她面前清晰起來。她在自問:我的命運難道還不如海倫嗎?我為什么就不能象她那樣,做一個生活的強者,獻身于人類的共同事業之中呢?從表妹驚人的成績中,在海倫·凱勒的強烈感召下,她終于找到了自己認為已失去了的事業。過去,她以為一切全完了;如今,她卻感到一種滿足。她的嘴角掠過一絲微笑,真正的笑容。
一系列的成績接連出現,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其實,她從自修英語以來就教學生:身邊的小伙伴,工廠的小學徒,還有D青年,等等。不過她那時還沒有意識到教學的意義。從廣州歸來之后,夏寧的教學才與藝術相結合。她教弟弟學英語,也是一年光陰,弟弟在參加研究生考試時,語法得了60多分,而語法滿分是70分。一班又一班的學生,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他們之中有研究生、大學生、中學生、職工、干部、醫生、大學講師……先后畢業的已有60多人。這些人的成績是可觀的:會流暢地翻譯書籍,考上了大學,當上了研究生。夏寧的得意門生,是她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語言中心學習的兩個學生:周臨和王穎。請看她倆寄自美國的來信:
親愛的小寧:
剛來時我無疑是不夠上第五班的,第四班都
不夠(共分七個班,成績佳者上高班—筆者
注)。我全靠了你教的語法頂著才混過去。真
的,不騙你。全班同學十幾個人多說西班牙文 (南美人),還有日本人學了七八年英文了,
他們聽、說、讀都比我強不知多少,特別是字全
認識,有讀英文的習慣。但我不在乎他們。現在
我在班上是個不錯的學生了,語法我可以說最
好,每次改錯我老是先說,說對……
王穎 80·4·24
親愛的小寧:
……現在我每天上課都帶著你給我的兩個白
皮的筆記本,不管是語法課還是寫作課,我都得
常常打開它們。它的內容精煉、易懂、實用。有
的課我用不到它,但我也不敢放在宿舍里,總背
著(雖然書共有15斤以上重),怕萬一用到。我
用它入學考試得了59分(一種相當于60分的考
試)。……周臨80·10·23
夏寧為什么能使程度如此參差的學生,在極短的時間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夏氏教學法”是學生們給她的教學法起的雅號。她把自己在自學中走過的彎路、取得的經驗,全部融入了教學之中。正如同煤的形成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靠了大量的沉積物質完成的。夏寧給予學生的,就是這樣一筆寶貴的知識財富。
不光給予,也還有所得。社會,并不是鐵板一塊。無情的,冷如冰霜;薄情的,薄似紙片;多情的,深情似海;熱情的,夏日炎炎。夏寧一顆已經死去的心,在友愛的春風中漸漸復蘇,在創造的快樂中發芽更生。她的學生,從大連實習回來,送給她一個童心可鑒的石膏娃娃,想她一定喜歡。她生病了,這個送藥,那個送蘋果。她想要一套英文版的《飄》,一下子得到了兩套。……她感到,人與人之間,并不完全是利害關系,還有更崇高的同志情誼。世間還有真情在。
“夏寧太喜歡教書了。不然,她的生活會苦悶的。”她的學生一致說。
夏寧是如何想的呢:“活著,要有自己的價值。要成為一個強者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在沒有教書以前,我天天為他干事,為一個人服務,有什么價值和樂趣?我現在為大家服務,對我的祖國、我的同胞有用。我的生活不是取而是給。”
夏寧的這一認識,把她引到了一個崇高的境界。
(三)
“成功”,無疑是一個流光溢彩而又令人神往的詞兒。然而,她成功了嗎?
直到1979年夏季,夏寧才又一次有了一個工作的機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陳友松教授雙目失明,依然雄心勃勃地擔任了指導研究生的工作。夏寧作為臨時工,被安排到陳教授身邊當助手。
上班第一天,陳教授遞給她一篇內容極艱難的教育哲學的專業論文,讓她當場翻譯。夏寧掃了一眼文章,專業名詞有如叢生的荊棘,連綿三四行的長句子比比皆是。
“陳先生,我翻不好。”她回答。其實潛臺詞卻是:“您也未必行。”“你讀我譯。”當夏寧按照要求讀完一段,陳教授當場口譯,不僅意思完全正確,而且每一句都被組織成相當漂亮的中文。
夏寧驚呆了,緊接著便是猶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般的狂喜。原來一個人在學問上竟能達到如此完美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夏寧心中隱隱滋長的一種自我滿足,被一掃而光。她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慶幸自己有了一個好老師。她根本無暇再去想自己所要承擔的是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而待遇卻只是菲薄的26元!
1981年1月,陳教授請人代筆,口授一信,寫給北京市教育工會的負責同志。信中說:“我對于我的助手夏寧同志所受到的待遇常抱不平之感。夏寧同志在輔助我工作之前,已經通過自修學完了外語學院全部課程。她的語法基礎和翻譯能力都相當于外語學院本科畢業生的水平。她也有很好的漢語基礎,在自學期間就為教育系翻譯了若干長篇教育學論文,譯文均達到信、達、雅的標準。在過去的16個月內,她每天幫助我為研究生備課,并跟我一起逐字逐句翻譯教育學課文,在翻譯教育學著作方面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因為她勤奮好學,進步神速。我認為她是一個很有出息、很有前途的青年,應當破格予以錄用,并加以培養。”他的信受到了有關方面的重視,但實際問題仍未解決。至今,夏寧還只是一個臨時工。她為社會、為事業創造了財富,而自己卻享受著菲薄的待遇。
然而,對于事業的追求,使夏寧對未來仍充滿信心。和陳教授在一起,她不但學識與日俱增,更難得的是對人生的意義進一步加深了理解。一天上午課間休息時,夏寧伴隨著陳教授到室外散步。“您都82歲了,又雙目失明,為什么還這樣拼命工作呢?”夏寧問陳教授。
陳教授臉上露出笑容說:“我身在這無限宇宙之中,其中包括地球的形成47億年、人類的起源約三四百萬年,感到自己太渺小了。但我了解到50萬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她的偉大貢獻,便在心中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緒。我們中華民族早就有大同的理想,因此每一個有覺悟的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都應當理解,只為自己活著,是毫無意義的。而當你樹立了‘為斯民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后,任何艱難困苦絕不會使你灰心喪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34歲的夏寧現在還在不斷地求索,希望對生活的理解更深一步。她已經成熟了許多,懂得了許多,因為她曾經歷了許多的不幸和挫折。她把為人民服務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價值。她沒有健全的身體,她沒有正式的工作;她有的只是殘廢的雙腿、生活的打擊、對事業的追求。然而,就是這個柔弱的女子,卻為人類、為社會、為我們共同的事業,付出了一個強者的最大力量。她從不為自己遭到的不公正而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付出,付出……
朋友,年輕的朋友,當你在愛情上遭到挫折,感情上受到創傷的時候,你不妨想一想夏寧,和她探討一下人生的意義;當命運對你不公正,人們對你不理解,社會對你不理解的時候,你不妨想一想夏寧,她也許會給你有力的啟迪;當你對事業表示出不嚴肅的態度,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時,你不妨想一想夏寧,她所走過的艱苦道路也許正是你今天要走的路程。不要用年輕來原諒自己,也不必為幼稚而悔恨自己。我們是未來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