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振聲
你相信嗎?一部音樂作品能向你“講述”一個我國人民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古時候,祝英臺女扮男裝前往杭州求學,路上遇到另一求學者梁山伯。兩人結識后,非常談得來,于是在草橋亭拜為兄弟。此后,他們同窗三載并建立了深厚的情誼。這時,祝父催女歸家。英臺迫不得已,只好在行前向師母講出真情并托其為媒,愿嫁山伯。不知真情的山伯來為英臺送行。英臺多方借喻,設法向山伯表明自己的身世和對山伯的愛戀之情。無奈山伯不解,英臺只好托言為妹做媒,讓山伯早日去迎娶。當山伯從師母那里得知英臺一片深情,便高興地前往祝府。哪知祝父已將英臺許配馬家,身著女裝的英臺只能與山伯互訴衷情。山伯在這一打擊下,離別英臺不久便郁悒而死。在馬家迎娶英臺的日子,花轎路經山伯墳前,英臺悲憤下轎祭奠。此時電閃雷鳴,墳墓突然開裂,她毅然投身墓中。隨后天空晴朗,梁祝二人化做一對蝴蝶,向遠方飛去。“講述”這一故事的音樂作品,就是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簡稱《梁祝》)。
用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述一個帶有戲劇情節的故事,而且那么繪聲繪色,那樣生動,這確實是一個別開生面的創造。曲作者是抓住民間故事中的“相愛”“抗婚”和“化蝶”這三個重要情節,以越劇部分曲腔為素材,去進行音樂構思的。在這里,我們不妨隨著曲作者的樂思,進入到他所“講述”給我們的音樂意境之中。
你聽,樂曲開始了。長笛那秀麗的引子,雙簧管那優美的樂句,在以弦樂聲部為背景的襯托下,給我們描繪出春光明媚、烏語花香的音畫世界。獨奏小提琴進入了,它那純樸而又美妙的愛情主題,使人如癡如醉。接著,在長笛一小節間奏后出現的大提琴與獨奏小提琴的對答樂句,象征著梁祝二人結拜于草橋亭時的情景。在獨奏小提琴那自由的華彩樂段后,音樂轉入活潑的回旋曲形式,流暢的旋律、跳躍的節奏,描寫了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娛的愉快生活。隨后,音樂轉入慢板,那是梁祝在長亭惜別時依依不舍的感情流露。這是樂曲的第一部分“相愛”,是奏鳴曲式中的呈示部。
第二部分(展開部)是“抗婚”:低音樂器奏出的陰沉音調和大鑼那不祥征兆的轟鳴,引出銅管樂器奏出的兇暴主題,這是祝員外的音調,是封建勢力的威逼。獨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形式奏出祝英臺的痛苦心情,隨后又以強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音調,這個音調與兇暴的主題交替出現,展現了樂曲中矛盾沖突的高潮,是英臺抗婚的激烈場面的描繪。當音樂平靜下來時,小提琴與大提琴對話式的樂句,則把我們帶到梁祝樓臺相會時互訴衷情的意境。緊接著,音樂急轉直下,用戲曲中的閃板和快板來表現英臺在山伯墳前向蒼天的控訴。在這里,作曲者巧妙地運用了戲曲的又一個高潮。當獨奏小提琴奏出一個悲憤的絕句后,樂隊管弦齊鳴,謳歌了英臺對封建勢力的反抗精神,這是全曲中最為壯麗的部分。
第三部分(再現部)《化蝶》,是全曲具有神奇色彩的終曲:長笛在全曲開始時奏出的引子又出現了,豎琴的刮奏,又引出了加弱音器獨奏小提琴奏出的愛情主題,這是梁祝二人化做蝴蝶后的翩翩起舞。真可謂:“生前不能共羅帳,死后天上成雙對,千年萬代不分開,梁山伯與祝英臺。”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于五十年代末。曲作者何占豪和陳鋼當時都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他們為使交響音樂這種外來的音樂形式,能與民族音樂語言和審美習慣相結合,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創造。1959年5月,《梁祝》第一次在上海音樂舞蹈會演的舞臺上公開演出,便獲得極大成功。人們欣喜自豪地稱它是“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從此,《梁祝》不脛而走,并且很快傳到國外。蘇聯與蒙古兩國樂隊首先把它錄成立體音響進行傳播;香港交響樂團演奏的《梁祝》,在英倫三島極受歡迎;新加坡舉辦了《梁祝》協奏曲盛會;加拿大交響樂團、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等世界著名交響樂團,競相演奏《梁祝》;在世界上不少地方,都出現過一曲《梁祝》驚四座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