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三在志愿
《湖南日報》9月7日刊載煒柏的文摘文章說,1961年8月在廬山,毛主席和保衛人員張仙朋聊天時,談到他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業,搞一年農業,搞半年商業,以便多調查研究,了解情況,不當官僚主義,對全國干部也是一個推動。二是要騎馬到黃河、長江兩岸進行實地考察;因為對地質方面缺少知識,所以要請一位地質學家、一位歷史學家和一位文學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寫一部書,把自己的一生寫進去,把缺點、錯誤統統寫進去,讓世界人民去評論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毛主席還說:我這個人啊,好處占70%,壞處占30%,就很滿足了。我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我不是圣人。
(舒九林摘)
20世紀自然科學的四大發現
19世紀自然科學有三大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辯證的自然觀正是在這三大發現的基礎上確立的。
20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取得了全面的驚人的勝利,其中,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最大貢獻的是下列四項發現:一、相對論。二、原子結構和基本粒子的發現與量子力學。三、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四、分子生物學特別是核酸的分子結構和遺傳密碼的發現。這項偉大發現揭示了生命的遺傳之謎。(摘自1982年第6期《哲學研究》)
做自己職業的“藝術家”
日新在9月13日的《工人日報》上撰文說,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講過這樣一段話:“希望所有的人都變成藝術家——因為我認為藝術家這個詞的最廣泛的涵義,是指那些對自己的職業感到愉快的人;所以希望在一切職業中都的許多藝術家:木工藝術家,熟練地裝配榫閑和榫眼而覺得快樂;泥瓦藝術家,心情愉快地搗爛泥灰;駕車藝術家,由于愛護他們的馬匹,不撞路人而感到驕傲。這樣能造成一個可贊美的社會。”在這里,羅丹用“藝術家”這個崇高、美好稱呼,贊美那些熱愛自己的職業,潛心追求本行特有的美,并且在勤奮的工作中獲得幸福的人,寓意深刻雋永。我們每個都要努力去發現和發展自己職業中潛藏的美,做自己職業的“藝術家”。
在模仿中創新
《上海團訊》11期刊登殳國誠的文章說,新的基層團干部要打開工作局面,可以先模仿,再創新。有人覺得模仿別人沒出息。其實,不少人走過模仿中創新的成功之道。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在格調上模仿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記》,巴金的《家》在布局上模仿了曹雪芹的《紅樓夢》,宗福先的《于無聲處》在形式上模仿了曹禺的《雷雨》。去年端午,有個公司團委舉辦了“屈原紀念會”,與會者在琳瑯滿目的花叢中步入滿是“銀色波濤”的大廳,聽演講者講述屈原報國無門而憤然投入汨羅江的故事,效果佳于以往。有個剛改選的團支部也仿效著張燈結彩,開了個“屈原紀念會”,這下引來好多平素不大熱心的青年人,紀念會開了兩個多小時,到會者個個興致勃勃,沒有一個早退的,許多人說:“這樣的活動,真帶勁!”當然,我們不能滿足于無休止的模仿,而是要在模仿中有所創新,有所前進。有許多藝術家:木工藝術家,熟練地裝配榫頭和榫眼而覺得快樂;泥瓦藝術家,心情愉快地搗爛泥灰;駕車藝術家,由子愛護他們的馬匹,不撞路人而感到驕傲。這樣能造成一個可贊美的社會。”在這里,羅丹用“藝術家”這個崇高、美好稱呼,贊美那些熱愛自己的職業,潛心追求本行職業所特有的美,并且在勤奮的工作中獲得幸福的人,寓意深刻雋永。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去發現和發展自己職業中潛藏的美,做自己職業的?藝術家。”
(瑜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