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黎
在1982年首都合唱節上,有一支來自農村的合唱隊,這就是北京東壩公社文化中心農民合唱隊。他們的聲音整齊和諧,精神樸實自信;五支歌,全部是難度較大的多聲部合唱,而且其中三首是社員自己創作的。他們的表演,震動了在場的專家和觀眾,由此也就產生了種種疑問和感嘆。
農村青年愛唱歌嗎?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北京郊區是評劇和京劇的“世襲領地”,農村青年愛聽戲不愛唱歌。因此在他們心中產生了疑問:這支合唱隊是不是為應付合唱節才成立的?
事實上,近年來農村青年對文藝的愛好已發生較大變化。1980年初,東壩公社文化站的干部做了一次調查,發現許多青年對歌曲的愛好已經超過戲曲。港臺歌曲流入農村后,由于缺乏引導,有些不健康的歌曲也開始在農村青年中傳唱。前些年,東壩公社是有名的窮社之一,人們思想混亂,調皮小子們竟編了這樣一首歌:“我是一個小光棍兒,干活兒沒有勁兒,白天逛大街,晚上想找對兒?!边@歌詞近乎下流,但卻是當時某些青年精神面貌的寫照。文化站的干部感到吃驚,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1980年中,在朝陽區文化館的協助下,文化站主辦成立了農民歌詞歌曲創作組。十位有一定文學和音樂基礎的社員,利用工余時間創作編寫自己的歌曲。他們歌唱晨霧中的田間小路,村旁輕輕流淌的壩河;歌頌勞動致富和抗災奪豐收;也批評某些生活中的不良現象。這些作品,,好似植根于沃土的幼芽,有著新鮮的生命力,它們是東壩社員自己創造的精神財富。為了把它們變成大家共同的精神財富,文化站利用農閑舉辦了每周一次的“大家唱”教歌活動。在這里,大家學會了創作組編寫的《酸菜溜》《你說奇怪不奇怪》等反映本地農村生活的歌曲,還學會了許多詞曲健康優美的新歌。但不久,愛好音樂的青年們就感到不滿足了,他們希望有更正規的學習,提出了成立合唱隊的要求。文化站的干部早就有此想法,只待時機成熟。于是,在1981年2月正式成立了以青年為主體的農民合唱隊。在參加合唱節之前,這支合唱隊已多次登臺為社員們演出,并曾在電視上演唱過自己創作的《抗旱歌》。
要是全國每個公社都有……
當他們在合唱節上表演結束,大幕落下時,一位著名音樂家感慨地對合唱隊藝術指導劉瑞瀛說:“要是全國每個公社都有一支這樣的合唱隊就好了!”劉瑞瀛心里何嘗不希望如此呢,但是……
誰能想到,這枝今日才開的鮮花,播種卻在二十幾年前。那時,劉瑞瀛才二十幾歲,嗓子壞了,從中央樂團合唱隊調到朝陽區文化館,負責東壩一帶的音樂輔導工作。盛暑驕陽下,數九寒冬里,鄉親們總能見到他的身影。他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奔波在京東的公路、土路和小路上。他給鄉親們帶來歌聲和歡樂,鄉親們也待他象親人一樣。他盡心竭力地傳播著音樂知識,在農村這塊豐饒的土地上發現和培養人才?,F在合唱隊里幾名年近四十歲的老隊員,就是他當年培養出來的骨干。不幸的是,諸事成難毀易,一場“文化大革命”下來,使他過去的許多工作付諸東流了。
文化站恢復后,劉瑞瀛在東壩的音樂普及工作重新迅速發展起來。這時,他有了一位年輕的同伴,叫牛福生。老劉誠懇、踏實、但不乏幽默感,牛福生熱情、勤奮,頗有幾分風趣。倆人配合默契,共同輔導詞曲創作者,主持“大家唱”教歌活動,指導合唱隊的排練。他們的工作,平凡而又瑣碎,就象潤物的細雨,點點滴滴滲透在這渴雨的土地上。這里,需要為農民服務的滿腔熱情,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還須克服種種個人的困難。隆冬,排練結束常常就是夜里十點、十一點了,劉瑞瀛頂著凜冽的寒風,騎車三十多里回城。不是鄉親們不想留他住一宿,是不能留,他愛人出國了,家里只有一個十幾歲的小兒子……
是什么使他們對這費力而又并無額外報酬的工作這么熱心呢?究竟什么是他們的精神支柱?老劉說:“是與農民群眾的感情在支持著我。多年來,已經建立起這樣一種親切的關系,不來就想他們。現在,農村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群眾對文藝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小青年如果不來學歌,在家飛針走線搞點兒挑補活兒,一晚上就能掙個一元八角的,為什么他們一定要來唱歌?因為他們需要更豐富的精神生活。我感到農村很需要音樂,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p>
現在,東壩公社文化站已被評為全國農村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劉瑞瀛被評為全國農村文化工作先進工作者,并以農村音樂普及工作的出色成績被破例吸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種種榮譽的獲得,或許可以看作是樂曲的某些高潮,但對他們來說,絕不是樂曲最后一小節的音符。業余活動,往往有著明顯的高潮和低潮。組織者和輔導者,只有不斷地尋找新的起點,才能把工作推向新的高潮。合唱節后,東壩公社文化站又組織成立了幾個青年器樂學習小組,他們希望有一天合唱隊能擁有自己的伴奏樂隊。兩位老師也給自己找到了新的課題,他們正在更深入更細致地培養青年骨干,讓他們將來也能去做播種的工作。
農村青年需要唱歌,需要音樂。愿有更多的專業音樂工作者,特別是青年音樂工作者,去幫助他們學習音樂。也希望有更多的文化站,能象東壩公社文化站那樣,做好組織和聯系工作。但愿幾年之后,能有較多的公社建立起自己的為群眾歡迎的合唱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