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社會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初中畢業后,有本事的考重點高中,將來奔大學;成績一般的考普通高中,奔張畢業證書;實在不行的,才報考職業學校。我以為,這種說法純粹是把升學看成是“找飯碗”。我奔職業學校,有自己的想法。
記得去年五月報升學志愿的時候,老師給了我兩份招生簡章:一份介紹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另一份介紹中專、中技。我看老師手里還有一份,就問:“這份是什么?”老師說,是職業中學。我說,這份也給我看看吧。當我從中看到“北京法律職業中學”的校名時,便把其他的招生簡章都扔到一邊了。在報名表的“第一志愿”里,我工工整整寫下這所學校的名字。
我對司法、公安的興趣,不是一天兩天了。從小我對小說、電影里描寫的偵察英雄、檢察官、審判官、律師,就很佩服。剛直不阿的海瑞,勇敢機智的杜丘,為民申張正義的包公,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9年,我上初二的時候,從報上看到北京成立了“法律顧問處”,就想,這回可找到老師了。我琢磨了好幾天,終于給他們發出了第一封信。我請他們告訴我:怎樣才能做一個好法官?幾天后,當我拿到蓋有大紅印章的回信時,別提多高興了!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我開始悄悄“打基礎”:為了積累材料,《中國法制報》一創刊,我就預訂了一整年;為了豐富法律知識,我向人請教什么是訴訟法?勞動教養到底是行政處分還是刑事處理?……為了鍛煉口才,我參加了北京市中學生演講比賽,還得了三等獎;為了增強自己的膽量,我主動要求住在學校,協助保衛工作。
父母看我對司法工作著了迷,整天象個小警官似的,他們打心眼里不樂意。父親說:這行靠的是一張嘴,你應該學習真本事。母親說:這行太危險,來個運動,首先是公檢法。但我的父母還是明智的。當他們在我的書桌上看到訂得整整齊齊的《中國法制報》和一摞我與“法律顧問處”的來往信件時,父親悄悄對母親說:“讓兒子走自己的路吧,只要是他喜歡的工作就一定能干好!”報升學志愿前,我和父母商量說:這所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課和大學法律系的課程基本相同;我打定主意,不想再考高中,現在就專攻法律。父親沒有阻攔我,還三次去這所學校為我詳細了解情況。我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在北京景山學校讀書(這是一所重點學校),這里的老師和校長也很了解我。我做過中隊長、班長、學生會副主席。當我離開景山學校的時候,老師們看我考進了自己理想的學校,也從心里高興。
法律職業學校的領導是有事業心的人。為了把我們第一批同學培養成司法戰線的合格人材,學校從各方面考慮,為我們扎扎實實地打基礎。專業課(四年里要學15門專業課)請了最有經驗的律師講;定期讓我們到法庭旁聽審理案件;為了培養從事專業工作的素質,還積極想辦法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文字表達能力。在這所學校里,我真是如魚得水。老師告訴我們,我國法制工作還很薄弱。在日本,每10萬人中,有20—50個從事法制工作的人,而我國只能達到1.9人。為了把一個十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好、管理好,司法工作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如果說過去想當法官是出于興趣,那末,現在我是想為祖國的法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現在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因為我在法律職業學校里找到了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