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昌華
過去,做鞋匠往往被人們看不起,被稱為“臭皮匠”。今天,可別小看了“臭皮匠”。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他們有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位“皮鞋廠里的小諸葛”。
孫圃,27歲,是江蘇興化縣鞋帽廠的工人,還是廠團總支委員哩!
今年一月,小孫在《中國青年》第一期上看到了團中央關于開展小發明競賽活動的通知。他想,自己是青年,能不能搞個小發明,參加這次競賽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女友小陳。小陳聽了很高興,積極支持他參加競賽活動,還表示要當好參謀和助手。
搞什么小發明呢?
說來也巧,正當小孫不知從何入手的時候,他的表姐給出了一道題。
春節前夕,表姐從上海來到興化。沒過幾天,突然下起雪來了,天氣格外寒冷。表姐穿著一雙方口皮鞋,腳上起了凍瘡,家里又找不到一雙合腳的鞋給她穿。于是,小孫靈機一動,拿了塊絨布給她在鞋上圍了一圈。當時,表姐隨口說了一句:“你是做鞋的,能不能做雙春天、冬天都可以穿的鞋呀!”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小孫忽然受到啟發,“對了!可以做一雙春夏秋冬都可以穿的四季鞋。”他找到小陳,談了自己的想法。小陳覺得有道理,可以試試,并對小孫說:“你把一年四季的皮鞋都畫下來,我幫你選擇,你設計,我來做鞋。”原來小陳也是一位做鞋的好手,能得到她的幫助,小孫更有信心了。
每天一下班,小孫和小陳就在車間里一起討論研究,畫出各種鞋樣圖。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努力,小孫共畫了41張鞋樣草圖,并從中選出了四張理想的樣式。
第一步的成功,使小孫興奮。但怎么把這春夏秋冬穿的四雙鞋,變為一雙呢?圖案的組合配套卻是一大難題。
小孫苦苦地思索著,一連幾天都想不出辦法,似乎到了一籌莫展的地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孫的母親看到兒子整天吃飯不香,休息不好,象著了魔似地畫鞋,生怕弄出精神病,就關切地說:“你不要整天都畫鞋,也該為自己的婚事做點準備,有時間請木工師傅來打點家具。”小孫聽到家具,忽然想到有種組合家具,馬上找了一本《家具圖集》來看。當他看到有一種組合家具能裝能卸,腦瓜一下開了竅:組合家具能裝能卸,鞋不是也可以這樣嗎?他扔下家具書,拿起鞋樣,琢磨起來了。
經過反復試驗,前后共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一雙樣式新穎、線型美觀、輕便靈活的四季女式半高跟牛皮鞋,終于初試成型。經過廠方審定,這雙鞋已開始批量生產,投放市場。
勝利得來并非輕而易舉。四季鞋的創造發明,不僅表現了小孫的聰明智慧,而且也是他十幾年刻苦自學,努力鉆研本職工作的結晶。
1971年,孫圃來到這集體所有制的鞋帽廠當了小鞋匠。為了維持小廠的生存,領導決定培育自己的設計人才。因小孫從小喜愛畫畫,于是就讓他邊做鞋,邊搞皮鞋設計。
搞設計需要知識。只有小學畢業程度的小孫,基礎知識差,但他決心自學,從補習初、高中課程開始,并根據工作需要,自學《高等數學》、《人體生理學》、《美術》、《制鞋工藝學》等,還向一切內行的人請教。
做鞋也是一門學問。別看一雙鞋子很簡單,可它直接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為了讓人們穿上舒適、滿意的鞋,小孫從理論上研究了鞋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史,努力學習前人的經驗。他還十分注意向生活學習,在不同的季節,去觀察各種人所穿的鞋,和人們腳弓運動的形態。他每次出差到南京,時間再緊,也要去一趟中山陵。因為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外旅游者,小孫就坐在石階的一邊,仔細觀察行人的各式高、中、平跟鞋,及他們行走時腳運動的形態,并速寫下來。分類整理后,成了他設計新鞋樣的寶貴資料。
近年來,小孫一共設計、改進各種鞋樣幾百種,投產的就有30多種。去年十月,他設計的龍鳳鞋,在江蘇省輕工產品四新會上受到了好評。
他決心繼續學習,設計生產更好的鞋,讓千萬人的腳步在四化建設的征途中,邁得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