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得《最后的時刻》那幅攝影名作嗎?這幅被人們稱為周總理生前最好的照片,是意大利攝影家焦爾焦·洛蒂拍攝的。他有許多成功的作品。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他說:“我是用光線抒情的詩人。”也有人把攝影作品稱為“光畫”,可見用光對攝影的重要性。用光巧妙而恰到好處,是一切優秀藝術照片的共同特點。
初學攝影,往往以為光線越強越好,大晴天的中午拍它幾張,一定成功吧?結果照片反差太強,眼睛、鼻子、帽子下面一片漆黑,好象一幅失敗的木刻。看來只懂得正確曝光是不夠的,還要掌握用光的規律。
從光源的發光情況來看,光線可分為直射光與反射光。直射光是指太陽光或燈光直接照在被攝景物上,因而景物會產生明暗。光線強烈,明暗反差大;光線柔和,明暗和諧適中,因此我們拍攝風景人像,以上午九時到十一時,下午三時至五時為宜,利用這時間的陽光拍出的照片層次較豐富,立體感、質感都較好。
直射光的特點是有明顯的方向性,同一物體,同樣光源,方向因順、側、逆的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見圖)。
順光,也稱正面光,是從照相機后面投射的光,它可以使景物明朗,清晰。但由于光線過于平正,畫面缺乏層次、人、景的立體感不強。在主體與背景亮度和顏色相近時,常常不易區分。一般講,順光不是拍攝景物的理想光線。
側光,指從景物的側方投射的光。它會使景物產生陰影,顯出明暗層次,有豐富的影調和立體感,質感也容易表現。運用側光拍攝景物時,要使陰影部分占據一定的、恰當的比例,因為斜側的角度與成像效果關系極大。我們在前面講的上下午拍攝的理想時間,除了光線較柔和外,還因為那段時間陽光是斜側光,最易取得好效果。利用側光拍攝人像時注意不要使臉部半明半暗,即常說的陰陽臉。
逆光,指從景物的后方或側后方投射的光。逆光的特點是被照射到的物體,都會產生光亮的輪廓,而且能使主體和背景有明顯的光的界限,使主體突出。所以,在用逆光拍攝景物時,宜選用高角度,以展開畫面層次,而且最好有山林或建筑為背景,比較暗的背景襯托出逆光效果。在利用側光、逆光拍攝人物時,為了避免面部太暗太黑,可用反光板或閃光燈補光,以增加層次和降低反差。補光不可太強,否則會失去逆光特點。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用逆光攝影時,為了暗部不至一片漆黑,要酌情增加二級左右的曝光量。
散射光是光源被云層或其它物體阻隔而反射到景物上的光線。散射光柔和,照度均勻,但影調平淡,立體感差。如果能恰當使用,在表現環境氣氛,細膩質感上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然光和人造光千變萬化。要研究分析周圍各種光線的特點,觀賞總結成功作品中的用光經驗,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積累經驗。長此以往,你也就能得心應手地用光線去寫實繪畫,抒情賦詩,使畫面趣味變幻無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