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乃庸
大東街位于吉林市中心,人口稠密,商業網點集中。近年來,大批初、高中畢業生進入街道,他們要求工作。可是由街道介紹出去工作的青年,卻一批接一批被退了回來。這是為什么?原因是這些青年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能適應生產崗位的需要。后來,招工單位干脆擺明了條件:要能干的、會干的。
社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業工作的重點應當是抓安置呢,還是抓就業前的職業培訓?
由不認識到認識
開始,一些同志認為:街道勞動服務站就是介紹勞動力的中轉站,上級下指標,我們辦安置,搞專業培訓是多此一舉。也有人認為,替別人培養人才,這是吃力不討好的買賣,干不得。究竟怎樣認識這個問題呢?我們結合本街道的實際進行了分析。近年來,隨著黨的經濟政策的落實,街辦小集體、知青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安置了大批待業青年,減輕了社會的壓力。但是,由于青年工人不懂專業知識,技術水平低,使他們所在的企業難以發展,有的被迫停產、轉業,已安置了的青年又第二次待業。有的安置單位靠全民養集體,大廠養小廠,靠過去保現在,給國家增加了負擔。有的企業不得不招聘社會上的退休職工和有技術的閑散人員。于是,企業之間高工資拉人,技術工人隨意跳廠的現象也隨之而生。這一切,不但給集體企業帶來很大損失,也影響了青年們就業;同時,也從根本上揭示了一個問題:不培養青年掌握技術,這種不正常的現象任其發展下去,就可能瓦解集體經濟,使待業青年的安置工作前功盡棄。因此,我們不能只注意形式上的安置,而忽視勞動力的質量。對待業青年加強職業培訓,不僅是勞動就業的需要,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一項非抓不可的工作。
待業青年求學若渴
認識提高以后,還要有具體的措施,不然就會成為空談。開頭,我們主要是辦專業培訓班。為了確定辦班性質,我們進行了兩個預測—社會需要預測和青年愛好預測,對辦什么樣的班做到了心中有數。辦班的消息一傳開,廣大待業青年不勝歡喜,積極報名。如:我們根據吉林市建筑單位勞力緊張的特點,開辦了土木建筑技工培訓班。通知一發出,聞訊前來報名的青年就有80多名,大大超過了預計數字。培訓班連辦了兩期,學習人員有增無減。又如:隨著集體企業的興起,財會、統計和企業管理人員十分缺乏,我們就開辦了學制半年的管理學習班。一周時間內,就有一百多人報名。我們開辦服裝裁剪班時,原計劃招生40名,可前來報名的竟達160多人,不得不由一個班擴為三個班。兩年中,僅服裝裁剪班就辦了20期,培訓了一千多人。許多待業青年激動地說:感謝街道對我們的關心,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早一天為國家貢獻力量。病殘女青年王臘梅,1978年待業后,一直很苦惱。1981年3月參加文學創作講習班后,她克服困難,堅持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僅在半年時間里,就創作了40多篇文學作品。其中反映待業青年生活的小說《葡萄架下》被報紙刊用后,在待業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使小王深受鼓舞。失足青年賀俊卓曾一度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進入培訓班后,他迷上了無線電修理專業。由于過去有點基礎,因此他學得特別來勁,技術提高很快。在街道的支持下,他開辦了一個“東門無線電修理部”,服務熱情,維修質量好,深得顧客好評。不久前,他填寫了入團志愿書。
待業青年這種渴望學習技術、掌握就業本領的熱情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強烈地感染和教育了我們,使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抓好待業青年就業前的專業培訓,是進一步廣開門路,解決青年就業問題的關鍵所在。三年來,我們先后開辦了財會、烹調、美工、電子、縫紉、裁剪、醫務、木工、瓦工、工程預決算、企業管理等專業技術學習班33個,58期,參加學習的達3700多人次。
開辟多種培訓途徑
隨著求學人數的劇增,加上條件的限制,僅靠辦班已滿足不了待業青年的要求。于是,我們根據街道的實際條件,又采取了以下幾種培訓途徑:
崗位代培。我們針對一部分青年的要求、愛好和特長,組織他們到街屬的工廠進行半義務性的職業訓練,要求他們邊勞動、邊學習,掌握1—2門專業技能。代培期間,每人每月發給15元生活補助費。代培合格的,吸收進廠點參加工作。這樣,青年不但能在實踐中很快掌握技術,還可得到一定的經濟收入,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很高,青年、家長、企業都非常滿意。如街工程隊1981年代培的66名待業青年中,有13人達到三級瓦工水平,6人達到三級木工水平,9人分別達到三級水暖工、三級電工及三級焊工水平,31人達到上述工種的二級工水平。不但為這些青年就業創造了條件,也為工程隊解決了任務多、技術工人少的矛盾,成了一舉兩得的好事。
派出去學。在本街廠點代培有困難的,就和有關單位聯系,派出一部分人學習。學習結束后,即回本街廠點工作。我們先后向市服裝廠、商標印刷廠、針織廠等單位派出150多名待業青年,學習服裝加工、謄寫、印刷、刻字、掛蠟等專業技術。學習期間,青年們聽從指揮,虛心求教,邊學理論邊實際操作,在較短的時間里就掌握了技術。21歲的吳曉燕到服裝廠學習回來后,成為街道服裝廠燙熨出口服裝工序的骨干。老師傅每天只能完成70—80件的燙熨任務,她卻能干110多件。老師傅都夸她是個干活質量好、速度快的小師傅。
請進來教。如街道三委準備成立一個民用塑料產品廠,購置了一套塑料擠縮機,可是沒人會操作。于是分別向外地和本市的塑料廠聘請了技術人員到街指導。由于他們熱心傳教和青年們細心學習,使這個廠很快開工。
鼓勵支持青年自學。有些青年待業后,決心走自學成才的道路。我們便配合家長為他們創造條件,從精神上鼓勵,物質上幫助。待業青年陳子娟有志自學書法和篆刻,我們便給她找材料,家里也為她訂了有關的刊物。經過勤學苦練,她的作品不但被報刊選用,還參加了省書法展覽會。
“磨刀”“利器”見效果
古人有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待業青年就業前的專業培訓工作,就如同“磨刀”“利器”一樣。我們街道從1979年開辦第一個專業培訓班以來,一批又一批的待業青年經過學習走上了工作崗位,安置率占應安置數的98.7%。他們當中,許多人都已成為生產上的一把“快刀”,有的擔任了領導職務。待業青年傅玉潔被安排在街辦風味小吃店工作。由于參加了專業培訓,她無論是當服務員、保管員,還是收款,樣樣都拿得起來。她研制的“大東風味面”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經濟實惠,頗受顧客歡迎,成為這個小吃部的一項新品種,也是同行業的一項新突破。小傅不但懂業務,還會管理,很快當選為副經理。不久,她又被選為市人大代表、區青年標兵和街團委委員。街勞動服務站所屬的解放路飯店,有9名經過培訓的青年。培訓前,他們對烹調一竅不通,使這個自負盈虧的街辦企業十分緊張。經過半年的培訓后,他們個個成為多面手。由于青年們懂技術,會經營,從今年3月至6月,這個營業面積不足30平方米的飯店就獲得純利潤2800多元,青年們月月都有獎金。
專業培訓豐富了待業青年的精神生活。過去,青年們在家閑著沒事干,家長們提心吊膽,怕他們走歧路。開展職業培訓后,待業青年一門心思學技術,不再無所事事。家長們不再為子女擔憂,同時社會秩序也安定了。
專業培訓促進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大批經過職業訓練,掌握了專業技能的待業青年被安置到手工業、商業、服務業、修理業等企業后,由于技術熟練,工作安心,使集體經濟得到了穩定和發展。如大東街1978年以前只有20幾個小廠點,不到300名職工,每年產值和利潤都不足100萬元和10萬元。通過安排經過專業培訓的待業青年,充實骨干力量,到1981年,全街產值已達490萬元,利潤33萬元。目前,大東街已發展到51個生產、生活服務網點,職工總數8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