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友萍
素描一詞原是西歐的美術術語,日本人譯為日文漢字“素描”,中國也沿用了這兩個字。從廣義說,素描是個包羅很廣的獨立畫種,凡不能列入其它畫種的單色畫都可叫做素描。但單色的木刻、銅版畫和中國畫都是獨立畫種,不能稱為素描。從狹義講,素描是一種繪畫造型的基本功。通過素描訓練,使學畫者學會從形體結構角度觀察認識對象,表現對象的形、神、美,為深入生活進行創作不斷提高造型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素描和中國的“白描”在功能上是很相近的,而在表現方法上卻不同。白描主要通過“線”表現物象的形、神、美。而傳統素描雖然也用“線”,但主要是通過“面”和“光”來表現物象的。
西歐在文藝復興以前,如希臘的壁畫、瓶畫和中世紀的宗教畫,都受過東方埃及繪畫的影響,也曾以“線”為主要表現方法。而文藝復興以后,西方繪畫逐漸追求物象的體積、空間、光線、質感等效果,用“面”和“光”的表現方法成了主要表現手段。這就形成了區別東西方兩大繪畫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
幾十年來,我們學習了西方的素描,在藝術實踐中,吸收了我國傳統繪畫之所長,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素描新體系正在形成。
一、“畫虎畫皮難畫骨”
人們常說,畫鬼容易,畫人難。這因為誰也沒見過鬼,隨你怎么畫都可以;而人,誰都熟悉,稍有不像就會被發現,所以難。但如果畫家對人的形象、結構、動態、氣質、神情了解得比一般人深透,那么,畫人也就不難了。作為基本功的素描,正是要解決這一問題,即“以形寫神”的問題。“神”依存于特定的“形”中,所以素描的首要任務是研究和掌握“形”。所謂“形”,指的是一切物象的形體和結構。世界上萬物中,以人的形體結構為最豐富、復雜。在素描基礎訓練中,總是以人為主要研究和描繪對象的。
研究人,首先要了解人的形體和結構的特點以及運動規律。人的頭部大體是球形,頸是柱形,胸是矩形這是形體。而它們之間的銜接、組合方式就是結構。當然頭、頸、胸也都不是簡單的幾何形體,就頭而論,它本身也是由許多小形體(如眼是球體,鼻是錐體等)結構而成。人是能動的,在動作中形體、結構又會發生各種變化。這些變化又不僅止于表皮,而與骨骼、筋肉等互相關聯。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畫虎尚且如此,畫人如只停留在視覺外觀上,是不可能畫出“神品”的。素描基本功正是要求畫者不僅能“畫皮”,而且能“畫骨”。這就要求畫者在描繪對象形體結構外部形象的變化時,還要深知其變化的內在依據。這也是為什么學畫者還必須學習人體解剖(主要是骨骼和肌肉)的緣故。
人的形體結構及其變化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但如何表現它們卻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有的用線,有的主要用面,有的主要用光,有的采取線面結合法,也有的各種方法全用。各種方法之間并無高下之分,各有千秋,關鍵在于表現方法要與所表現的內容相統一。對于學畫者來說,只要條件許可,從長遠發展來看,全面掌握各種方法,多“能”又有一“專長”是比較理想的。
初學畫者一開始就畫人是比較困難的,如能從簡單的形體(如瓶、杯、書、桌等)人手,對形體結構、空間、透視、整體關系等形成初步的素描觀念,進一步再畫些較復雜的石膏像、風景等。在具備一定的認識基礎和寫生能力后,再畫人像、人體。經驗證明,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是既扎實而又穩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