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鐸
一次在公共汽車上,有個青年稱一位售票的姑娘叫大嫂,引起了一場小小的風波。也許是叫者無意,聽者多心,但與稱呼不當卻有很大關系。可見對人怎樣稱呼是很重要的。
稱呼人,在社會交往中時刻都會遇到。稱呼,表示著人與人間的關系,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德行,也影響著社會的風尚。講文明、懂禮貌、為人處事真誠的人,對人稱呼總是親切、彬彬有禮,也往往容易恰當。反之,不講文明、不懂禮貌,開口就是“喂喂!”
“老頭子!”“賣票的!”甚至滿口粗話穢語,就很難談到“語言美”和“心靈美”。
“言為心之聲”,恰當的稱呼也是有文化、有道德的一種表現。
稱呼,一般有以職務相稱的“職務稱”;有以姓名加“同志”的“姓名稱”;有不知對方職務與姓名的“一般稱”(“同志”)。此外,還有“親屬稱”“職業稱”“代詞稱”(“您”“你”),熟悉又親切的“老趙”“小李”之稱,等等。
稱呼人時,我們要根據文明禮貌的要求,要充分體現對于對方的尊重,還要準確地分清親疏遠近關系和對方的年齡、輩分等,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正確地選擇使用。如在汽車上可選用“一般稱”或“職務加同志稱”,稱“同志”或“售票員同志”都可以;若稱“喂,開車的!”
“嘿,賣票的!”就很不禮貌。再如到同學、同事家,應稱其父母方“伯父”“伯母”或“叔叔”“阿姨”;若直呼其名、稱“同志”都不合適。對人稱呼,看來是區區小事,但不注意也會釀成不良影響。只有選用恰當的稱呼,也才能使人感到親切,有利于發展人們之間美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