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勁戎
科學,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之一。它一旦在理論上出現新的突破,前景總是十分迷人。例如能量守恒及相互轉化定律的發現,推動了產業革命的巨輪。電和磁的統一的發現以及由此提出的電磁理論,為工業化及電氣化開辟了道路。放射性與電子的發現,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提出,更是展現出科學應用的宏偉圖景:原子武器、半導體、激光發射器……
當代,一些知名的科學家及科研團體,又正致力于尋找新的亞原子粒子。六十年代初,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第一次提出了存在著“夸克”粒子。物理學家們不斷在耗資上億的實驗室里,架起上千億電子伏的“炮彈”去轟擊原子核,希望在這猛烈的轟擊下,發現“夸克”的蹤影。這是為了什么?很簡單,就是阿西莫夫所說:“為了更多的能量。”然而,這個研究至今還沒能達到目標。
難!確實如此。科學發展的突破,再向前一步是十分艱巨的。它不但需要具備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還有賴于人們思想上的革命。
科學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一些著名科學家已經走到真理的面前,只要再努把力,伸手就可以摘取皇冠,卻繞道而行,喪失了發明創造的時機。是他們不肯嗎?不是,是因為再向前一步,往往意味著人們的認識方法、思考角度以及理論武器要有新的變化。對此,并不是一切循序而行的人都能適應。
比如,18世紀初期,一種錯誤的理論“燃素說”流行于化學界,認為一切可燃燒物體都包含一種稱為“燃素”的東西。當這些物體燃燒時,燃素便逸出,或進入大氣,或進入一個可以與它化合的物質如灰渣,從而形成金屬。這個理論得到當時許多著名化學家的認可,以致瑞典化學家卡爾·舍勒在研究火焰的性質時,通過實驗發現了氧元素后,卻不知道他發現的是什么。由于他不能擺脫傳統的框框,不能再繼續深入地思索,結果使這種本來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說觀點并使化學發生革命的發現,在他手中沒結出應有的果實。于是,這個革新化學理論的任務,后來被一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完成。而拉瓦錫的實驗結果卻同舍勒相同,這頗耐人尋味:一方面,理論保守的化學家所做的實驗盡管注定要推翻燃素說,卻拒不接受;另一方面,拉瓦錫沒做出什么實質性的新實驗而有所發現——他批判地重復前人的實驗,在尊重事實、打破迷信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個嶄新的理論體系。
此外,再向前一步亦是最艱難的時刻,也是最容易令人動搖和失望的時刻。現在人們都知道,發明飛機的是美國的萊特兄弟。可是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同時,另外一位當時美國很有名望和地位的科學家蘭利,也在進行著同樣的試驗。蘭利是在政府出錢資助下進行試驗的。他的模型飛機多次取得良好的飛行結果,只是飛機試飛時,他的飛機墜毀了。后來人們發現,蘭利僅僅對飛機的滑翔現象研究得很透徹,對機翼的研究卻很忽略,得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又因失敗而灰心,結果遭致前功盡棄。所以,人們送給他一個“雅號”,稱他為“不徹底的蘭利”。
那么,再向前一步,是不是只叫人們一個勁往前闖呢?不全是。再向前一步,有時并不是一條胡同走到底。拿愛因斯坦來說,他創立了相對論,無疑是發揮了他的創造性思維及數學計算能力。在他的后半生中,他想再前進一步,全力投入比相對論更抽象的統一場論的研究,結果沒有獲得成功。同時代許多科學家的看法是,愛因斯坦應當轉一個方向再向前,完全可以在當時非常富于生命力的微觀世界研究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再向前一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時并不是科學研究者本身的原因。因為科學的創造及發明,還要依賴于一定時期的生產水平及文化物質基礎。由此可見,再向前一步,有時并不意味著繼續朝同一方向,力不能及地死鉆“牛角尖”,而是輪到該轉彎的時候就要轉彎。
不過,對于我們每一個人,最要緊的是永遠要保持不甘落后、不安于現狀的雄心。科學在發展,認識無止境,在我們的大腦里,要永遠銘記這句話:再向前一步,怎樣才能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