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天、寶軍同志:
什么叫典故?《辭源》解釋說:“謂典例故實也”,所指的是典籍中有代表性的實例。不過現在的涵義,實際上包括記載、傳說,前人著作中的文辭、成語等。
為什么要用典故呢?一個原因,是借助典故,更加形象生動地說明自己的意思。如毛主席的《蝶戀花·游仙》詞,用吳剛伐桂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更深刻地表達作者對烈士的崇敬和懷念。另一個原因,是使自己的意思更加含蓄委婉。如唐朝詩人鄭畋的《馬嵬坡》中有這樣兩句:“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拿唐玄宗李隆基和陳后主陳叔寶相比較。唐玄宗在危急時,殺楊貴妃以謝天下,而陳后主在敵軍攻入宮門時,舍不得美人,抱著張、孔二妃跳井躲藏。表面上看,詩人褒唐玄宗而貶陳后主,但實際上卻在嘲笑唐玄宗,因為選用陳后主的典故,就含有貶意了,唐玄宗也是寵幸貴妃而鬧得天下大亂的。
用典故的方法,一般有4種: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一對對講。
正用和反用。用一個典故,兩種用法,兩種效果。如《三國志》中,劉備嘲笑許汜,認為他只知道求田問舍,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在《水龍呤》中寫道:“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用這一典故,說明自己憂國憂民之心;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變法失敗回到故鄉,在《讀蜀志》詩中寫道:“無人說與劉玄德,問舍求田意最高”,反用了這個典故,表現了自己政治上失意后的苦悶。
明用和暗用。上面談到的基本是明用,一眼能看出是典故。暗用是把典故隱藏在字里行間,不露痕跡。如“寂寞嫦娥抒廣袖”一句,“寂寞”就暗用前人典故。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詠嫦娥的詩,其中二句是“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毛主席用“寂寞”二字,隱括了李商隱十四個字。暗用不僅難用,也難領會,而一旦漏掉,就很難領會全詩的妙處。
楊小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