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寬
德國啟蒙學者萊辛在他的劇本《智者納坦》中,曾借那個被請來裁判三個王子的戒指孰真孰假的法官之口說:勿須理論其它的戒指是假是真,關鍵在于相信自己的戒指真,各自努力向善,互相寬容,“自己活,也讓別人活”。萊辛主張的是三大宗教互相寬容與并存,如果把這種精神借來對待文學名著的翻譯,我看也未嘗不可。
歌德的《浮士德》,國內至今已經有了三個完整的譯本,譯文各具豐采,爭奇斗艷,拿來推敲把玩,得其精妙,實在是一大享受。
《浮士德》中譯本全書的出版,首創之功當推郭沫若。雖然在此之前曾有過莫
去年出版的董問樵教授的《浮士德》譯本,初版二萬五千冊,十天之內銷售一空,可見是受歡迎的。與郭譯本比較,董譯本要通俗易懂一些。譯文雖曉暢而又不失文采,對原文忠實而又富于民族特色。“后來”是應當“居上”的。董先生是日耳曼語言文學學者、歌德研究的專門家。他在翻譯中糾正了郭譯本不少理解上的錯誤。董先生反對“硬板式”(Schablonhaft),主張“等值”(gleichwertig)的翻譯。他的譯文多使用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語匯:如“太陽運行躔度,依舊唱和競賽的歌聲”(13頁)“美人只許獨占,不能瓜分”(528頁)“好一對偷香的蝴蝶!”(183頁)“永恒女性自如常,接引我們向上”(694頁)。《浮士德》在西方被稱作“文學上的《精神現象學》”,對書中眾多的象征意義如何解釋,學者們至今莫衷一是。董先生集自己數十年研究的心得,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如對地靈(Erdgeist),永恒的女性(das ewigeweibliche)的詮釋等等。譯本中增添了許多題解和腳注,為讀者理解原作提供了幫助。
董譯本的初版印刷質量欠佳,錯字過多,紙張亦不理想,細心的讀者在欣喜之余不免感到惋惜。聽說復且大學出版社準備再版《浮士德》,希望看到一個較完美的版本。
《浮士德》是一部詩劇。翻譯界從來都有“詩歌無法翻譯”的說法,然而卻一直有人在譯詩,并且不乏佳作。讀去年出版的錢春綺先生的《浮士德》譯本,就感覺到譯者在力求達到一種“形神皆似”的境界。《浮士德》詩劇運用了各種詩體。開頭是自由韻體,后來逐漸轉到牧歌體和抑揚格。作者應用韻律的變換來配合情節的進展、反映情緒的變化。例如海倫出場時,使用古希臘的三音格詩,隨從人員使用古典的合唱,浮士德則用北歐古典的長短格五腳無韻詩。隨著歐福良的出現,又換成了浪漫主義的短行詩;到海倫消失,重用三音格詩,宮女侍從們都在八行詩中煙消霽散。錢譯文中,歌德原詩的韻律得以再現,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錢先生是職業翻譯家,近年來翻譯介紹歌德的作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譯文的特色是忠實、準確和嫻熟。
茅盾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名著應該提倡重譯,要是兩個譯本都好,我們可以比較他們的翻譯方法,對于提高翻譯質量很有好處。”在歐洲,往往一種語言便有十多種的《浮士德》譯本。名著的翻譯應當并存,更應當后來居上。希望《浮士德》的幾次重譯能夠開風氣之先,促促我國文學的繁榮。
(《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重印,2.30元;董問樵譯,復旦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四月第一版,2.50元;錢春綺譯,上海譯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四月第一版,上下冊2.1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