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過,“造就一個講文明的人,有兩種力量最起作用,那就是藝術和科學。而在書里,這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了。”讀書對精神文明的意義,革命作家和思想家總是十分強調的。
本期發表的周揚同志的講話《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年》,根據黨的十二大的精神,進一步論述書籍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他指出,必須重視文化積累,而書刊正是文化積累的重要方式。從這里想開去,《讀書》有很多事要做。我們要通過刊物經常同讀者商量,哪些書籍確有創見和新意,能夠豐富思想,開闊眼界,有文化積累價值;哪些并不能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甚至有害。我們的目標是共產主義,而“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因此,書籍文化積累的道路是寬廣的。當然,正如本刊創辦初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提到的,有的圖書“根本不是文化。它極其骯臟,正如魯迅所說,好象糞便和鼻涕。只有甘心毀滅的民族和完全腐朽的階級,才能容許這種毒菌自由泛濫”。
我們應當按照十二大指示的方向,從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角度出發,來盡量為文化積累出力。
文化積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這里有很多事要商量,要討論,尤其要經過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因此,有的讀者理所當然地希望,刊物不要盡是“教訓”讀者。我們想從一九八三年起,使刊物更多地討論、研究一些問題,多反映一些情況,包括許多點點滴滴的意見。這一期,有些開展討論的文章,也登了十幾則二三百字的小議論,目的只在活躍思想,溝通情況。如果讀者有興趣,希望在大家支持下把這工作做得更好。
任何文化都是有思想性的,書籍文化自不例外。文化又必須首先廣為傳播,使群眾了解,這就需要刊物加強報道、介紹。傳播信息需要反饋,文化積累需要去粗取精,這就需要用民主態度辦刊物,使內容多種多樣。于是,我們想把自己面臨的任務總括為三個詞:思想性,報道性,多樣性。盼望在作者和讀者幫助下,使《讀書》在一九八三年往這三方面邁進一步。
這一九八三年的第一期,是否在這些方面有所前進,切望聽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