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萬和
《明治維新的再探討》是我國建國以來出版的第一部關于明治維新的專題研究文集。如果我們把此書的十五篇論文的題目與文革前十年間的論文題目加以對照,就可以看出:過去的論文絕大多數是討論明治維新的性質,這十五篇論文則不僅論述性質、原因、階級基礎,而且擴及殖產興業政策,原始積累特點等,以及重要人物及其活動的評論,并且回顧了中國晚清各種明治維新觀和近代日本的史學史。這反映了研究領域的擴展和研究題目的加細加深。
在關于明治維新的性質這個基本問題上,歷來有“革命說”、“改革說”、“絕對王權說”等各種說法。“革命說”所遇到的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就是:明治維新是不是一次“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革命?如果是,在理論上又應如何解釋?”吳廷
馬克思指出: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是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并把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資產階級手里,轉化為資本。這是人們所熟知的。人們所關心的更在于: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通過哪些特殊手段完成了這一過程。馬家駿的文章全面論述了殖產興業政策、機構及引進先進技術的措施,而且著重分析殖產興業的資金及其來源。從一八六八年到一八八五年,這筆資金總額約計兩億一千萬日元,超過常年財政支出的四分之一,主要來自國內,怎樣在短時期內積累如此大量資金,后果如何?此文從通貨膨脹政策、國債、地稅等三個主要方面提供了數據,并兼及明治初年即開始的對中國的軍事勒索(那時數量還不大)和對朝鮮的掠奪。湯重南的文章指出了三點:一、初期明治政權既非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政權,也不是西歐封建末期那種絕對王權,而是屬于資產階級專政范疇的過渡性政權,它正是在推進原始積累過程中,在進行各項資產階級改革中,逐漸轉化為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政權。二、國家權力這一有組織的暴力的作用特別突出,推進原始積累的主體不是資產階級而是國家。明治政權既是推進原始積累的主體,又是產業革命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說,明治政權建立初期還沒有完全適應它的經濟結構作為其基礎,而是通過國家政權制造工廠主,使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產生和發展起來。三、由于上述兩個特點,日本資本的原始積累更加殘酷,廣大農村長期處于“國內殖民地”的地位,工人的工資水平極低,統治階級特別富于侵略性和掠奪性。
吳杰的文章發揮了兼通中日兩國近代經濟史的優勢,把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機器工業與中國洋務運動時期機器工業作了比較。文章指出:幕末日本近代軍事造船工業,只移植了部分技術,原動機、傳動機、工作機還不全備,嚴格地說,還不能說已經進入機器工業階段。棉紡織業和絲織業還是小手工業(一八六九年才建立一個三千錠機械紡紗廠)。與中國洋務運動初期(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七)相比,幕末日本軍事工業發展水平并不如當時的中國,只不過在棉紡機器工業方面稍許先走一步。但是,明治政權建立后,把軍事工業加以調整、整頓,水平迅速提高。繼而,官營工業大批廉價出售,民間紡織工業發展,迅速超過中國。這種對比,顯然有助于加深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
有一個時期,史學界對于評價人物,尤其是對于反動的、以及具有矛盾性格、兩面性格的歷史人物,往往裹足不前。研究歷史人物,不能滿足于定性,而且要科學地分析說明。李玉等同志的五篇文章,對伊藤博文、吉田松朋、福澤諭吉、西鄉隆盛、山縣有朋等人,不作簡單化的評論,而是把這些人的全部政治生涯放到當時歷史條件下進行研究。而且單單是這些研究題目就表明,我國史學界已不再對那些“難評”的人物裹足不前。
(《明治維新的再探討》,《世界歷史》編輯部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第一版,1.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