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直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舒婷、顧城抒情詩選》,編者別具匠心,在這本詩集中沒有標出哪些是舒婷所寫、哪些是顧城所作。這樣,就給這本詩集的讀者,提供了一個檢驗自己欣賞辨別能力的機會。我覺得要想在舒婷和顧城的男女二重唱中,辨別出他們各自的聲音來,就要善于把握他們的抒情個性的區別,從象征意義上來說,也就是井和風箏的迥別。
舒婷曾寫到:呵,母親,/我的甜柔深謐的懷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聲的古井。(《呵,母親》)舒婷的抒情個性正具有一種“井”的造型。她站在“井”中歌唱,其聲是甜柔的,象井水一樣清甜,其情是深謐的,也象井水一樣深沉。至于顧城,不妨說他的抒情個性是飄浮在蔚藍的空中的一架輕靈的小風箏。他的詩具有風箏一樣縹緲奇幻的想象,藍天一樣明凈、清純的境界。
集中象《墻》、《惠安女子》、《白天鵝》這些充滿沉思意味的、飽含人生哲理的發人深省的詩作,只能是從“井”中噴發出來的水花,而如《雪人》、《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初夏》這些富有奇情異想的輕巧靈敏之作,又只能是風箏的投影。作為“井”,舒婷的詩是深刻的、蘊藉的、凝聚的、持重的、內向的,同時也是堅韌的;而作為“風箏”,顧城的詩則是輕靈的、明凈的、纖巧的、任性的、飄浮的,同時也是脆弱的。顧城常有無甚意義或不知所云的空泛之作,如這本詩集中的《安慰》、《草棚》、《月亮和我》等等;而“井”卻很少有干涸的時候。這井里的每一滴水,都使我們聯想起遼闊深沉的大海!
我愿井更深、井水更滿!也愿風箏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