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華
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核心,對于確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問題上,經濟學界有不同的見解。在我們看來,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核心,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這種認識,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是被否定、被批判的,代替它的是被歪曲和夸大了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近幾年來,逐步肅清“左”的觀點,物質利益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實踐表明,從理論與實踐上否認和破壞物質利益關系,只能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嚴重的惡果,這一點已經有目共睹。然而,物質利益問題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居于什么地位,能否說,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核心,人們的認識還不盡一致。我們認為,政治經濟學應當從實際經濟生活出發,實事求是、理直氣壯地論證物質利益關系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的核心地位。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講的物質利益關系,并不是物質利益關系一般,而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特有的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因為,在任何社會形態中,經濟關系都是一定的物質利益關系,然而它們的基礎和主體卻是不同的。例如,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形成的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這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核心,馬克思正是抓住了這個核心來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我們分析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也要抓住它的核心,才能找到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由北方十三所高等院校編寫組編寫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將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物質利益關系的分析,貫穿到社會主義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個環節中。
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書中論述了社會主義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劃分及其特殊性質,決定著社會主義物質利益的構成及其性質。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都是為了勞動者的利益而進行的,不存在剝削關系和經濟利益上的根本對立,但是體現在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上也會發生矛盾。社會主義生產的本質,要求根據當前的生產力水平,按照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庭的生存、享受和發展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合理地確定必要勞動的數量界限,這對于確定勞動報酬水平,保證勞動者的個人物質利益,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必要勞動的數量界限這個范疇,在過去的教材中是很少提出的。
社會主義的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所體現的物質利益關系,在大分配領域中,則表現為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積累基金主要用于社會擴大再生產,代表勞動者的長遠利益,消費基金主要用于社會集體消費和勞動者的個人生活需要,體現勞動者的目前利益。二者必須兼顧,不能顧此失彼。在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積累不能過多,在人均消費基金較低的情況下,首先應當注意勞動者個人消費的需要,要充分認識個人消費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又必須以發展生產為前提,因而又要保證國家、集體必不可少的積累,否則將會損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社會主義物質利益關系在交換領域中表現為各個企業之間保持的商品關系。社會主義經濟足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計劃經濟,無論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之間,還是在全民所有制內部各個企業之間,客觀上都要求以商品生產者的資格互相對待,它們之間的經濟聯系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付出勞動多、經營管理好的企業,應當得到較多的物質利益;反之,只能得到較少的物質利益。根據這個要求處理企業之間的經濟關系,就能夠調動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的積極性,使勞動者從物質利益上關心企業的經營成果。各個企業生產的發展,自然也就為整個社會創造出更多的物質利益。
上述這些分析,對于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從而闡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在理論上是一探索。
有的同志提出,應當把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作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本書吸收了這種意見的合理因素,并把它揉合到我們主張的觀點之中。就是說,本書把社會主義物質利益關系的分析作為主線貫穿全書,是同以揭示社會主義生產實質為中心的生產目的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直接生產過程中物質關系的分析,譬如社會主義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劃分及其特殊性質,社會主義必要勞動的數量界限等,是圍繞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內涵展開分析的。對分配領域中和交換領域中物質利益關系的闡述,則是圍繞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實現問題展開說明的,譬如,闡述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歸根結底是為了說明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分析企業之間的商品關系和利用價值規律的作用,也都強調了不能背離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總之,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社會主義物質利益關系的集中體現,二者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這種認識在全書線索中也得到了體現。
按照上述關于社會主義經濟關系核心和全書線索的認識,具體安排本書的體系結構,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一本理論著作的體系結構如何,首先取決于對所研究的內容已達到的深度,包括是否掌握了它的內在聯系,同時也還需要找到一個闡述這一內容的科學敘述方法。要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體系,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都還不夠成熟,所以,長期以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上是采取專題式的排列方法,搞教學的同志也往往習慣于專題式的講授。然而,為了進行科學探索,本書試圖突破傳統的專題式排列,力求在本書中建立起一個體系的雛型。這個問題很大,這里只能順便說說。
在本書中,除前言和結束語外,按導論、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社會主義流通過程、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的順序,設五篇十三章。
作為第一篇的導論,是論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階段,目的在于首,先鳥瞰社會主義社會的大致輪廓。在過去的教材中,往往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過程,即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作為單獨一章詳加論述。我們認為,不必過多地描述這個具體過程,只要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進行理論概括,并作為分析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前提就可以了。重點應當是揭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階段,因而本書導論的章題就是按這個內容確立的。
第二篇生產過程、第三篇流通過程、第四篇再生產過程,這是本書的中心部分。過去的許多教材,把分配問題集中在一起論述,而我們卻沒有專門設置分配篇。我們認為,分配并沒有在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之外構成一個獨立的過程。個人消費品的分配首先是在物質資料生產領域中進行的,它是體現直接生產過程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國民收入的分配是再生產的前提和再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因而我們把分配問題分別安排在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加以說明。
第五篇是論述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斗爭,即在前幾篇經濟分析的基礎上,上升到社會政治領域,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狀況怎樣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階級斗爭存在的條件和內容有什么特點,發展趨勢如何,等等。在過去的某些教材中,曾把階級斗爭作為主線,這顯然不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實際。然而在階級斗爭依然存在的條件下,分析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的經濟問題,完全不涉及階級斗爭也是不全面的,它應當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占有適當位置,并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予以回答。除了上述五篇的總結之外,第二、三、四篇的內部體系安排,作者也有一番考慮。限于篇幅,這里就不細說了。
本書對社會主義經濟關系核心的認識和體系安排,都是探索性的、不成熟的,有不少問題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從多年的經驗來看,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特別是社會主義部分的編寫,不能定于一書,而應當百花齊放。我們相信,經過讀者鑒別、分析,一定會使這門科學有新的發展。
(《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北方十三所高等院校編寫組,谷書堂、宋則行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第一版,1.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