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毅
今年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指出:中央有個大的戰略設想,本世紀末、下世紀初,國家經濟建設重點在大西北,開發大西北,使整個大西北成為21世紀我國一個最重要的基地。又說:甘肅是大西北的紐帶,開發大西北要以甘肅為依托。對甘肅這個地名,許多青年朋友也許并不陌生,但是真正了解甘肅的同志卻并不多。那么,甘肅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如何?年輕的朋友們一定很想了解。
甘肅歷史悠久,是我國經濟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遠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隴東的涇河流域、中部的渭河流域,創造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公元前三世紀,甘肅境內就已經有了政權建制。漢唐時期,甘肅林茂草豐,是著名的農牧業基地。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穿過甘肅東部和河西走廊,直達中亞、西亞和歐洲。繁榮的經濟產生了燦爛的文化,甘肅在漢唐時期文化藝術獲得高度發展,如公元三世紀開鑿的永靖炳靈寺石窟,五世紀開鑿的天水麥積山石窟,古長城遺跡,雄偉壯觀的嘉峪關。特別是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成為世界上歷時最久、規模最宏偉、內容最豐富的藝術寶庫。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歷代統治階級的割據、征戰,毀林開荒,加之從歐洲到東方新航路發現后絲綢之路的衰落,使歷史上一度繁榮昌盛的甘肅變成了植被稀少、干旱災害頻繁、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
建國以后,甘肅的經濟建設有了較快的發展。同解放初期相比,糧食產量和各類牲畜的數量都增長一倍多。解放前,甘肅的工業幾乎是空白。現在已擁有工業企業四千七百多個,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機械制造、電力和毛紡為主的工業基地。鐵路以蘭州為樞紐,通車里程達二千七百多公里,公路通車里程達三萬三千多公里。航空以蘭州為中心,通往京、滬、穗等十多個城市。全省有高等院校十三所,中專六十多所,還有科研機構七十多個。
甘肅的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有61種,其中鎳、鉑、銅、鈷、鉛、鋅等金屬和煤炭儲量,在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水力資源蘊藏量為一千四百萬千瓦,已開發利用的僅二百多萬千瓦。甘肅的動植物資源分布廣,品種,多,野生的藥材有九百多種,土特產品豐富。
甘肅幅員遼闊,有六億八千萬畝土地,相當于四個江蘇或兩個廣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尚有一億多畝宜林荒地,七千多萬畝宜牧草山草坡,一千二百多萬畝宜農荒地,未被開發利用。正如中央領導同志指出的:從地理、氣候、面積、土質四個方面的條件來說,甘肅發展林業、牧業都有較好的條件。
甘肅過去的建設和發展,是同全國的大力支援分不開的。五六十年代,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響應祖國的號召,把青春和寶貴的年華,貢獻給了甘肅的建設事業。如今,他們已經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力量和各行各業的專家。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發展我國核工業作出貢獻的某廠副總工程師張同星,首次合成具有國際水平的脫氧三尖杉酯堿的蘭州大學教授黃文魁,沙漠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員朱震達,為中部干旱山區創造出種草養畜、治窮致富方法的女畜牧師王素香,培養出十五種胡麻良種、被譽為“胡麻夫婦”的*學桂和俞家*等同志,就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對在甘肅建設事業中作出了貢獻的同志,我們甘肅人民將永遠感激和懷念他們。甘肅今后的開拓,同樣離不開全國的支援。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好兒女志在四方。振興中華,開拓大西北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我們高興地看到,已經有一批大中專畢業生,響應黨的號召,投身到建設大西北、建設甘肅的偉大事業中來了。他們充分體現了八十年代知識青年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我們殷切地期望更多的有理想、有抱負、有知識、有作為的青年朋友,到大西北來,到甘肅來,為國家把建設重點轉移到大西北作出貢獻。
前不久,黨中央領導同志視察我省時,要求全國青少年開展采集草種樹種活動,支援甘肅改變面貌。在共青團中央的號召下,全國青少年積極行動了起來。我愿借此機會,向全國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廣大青少年朋友表示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