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青
在連綿起伏、干旱貧瘠的甘肅中部黃土高原上,有個會寧縣劉寨公社陳莊大隊。有人說:隴中之苦甲天下,會寧之苦甲隴中,劉寨又是會寧的“干旱之最”。若連旱數月,人畜飲水要靠國家車拉供應,鳥雀也不愿在劉寨落腳。可就在這“干旱之最”的苦地方,這個大隊苗圃的女青年班卻創造了驚人的業績。現在,站在山頭放眼望去,從南面十三盤蜿蜒東去的公路兩旁,穿天的白楊伸向遠方;散落在山溝峁岔中的村莊,被蔥蔥郁郁的樹木掩映著;從山腳到山坡,層層梯田草木蔥蘢。解放初,陳莊只有十一棵樹木,而今已有一百零四萬棵樹。如果后代要煮酒論英雄的話,陳莊人準會說:“首功要歸苗圃班的女娃娃哩!”
1974年春,陳莊決定在紅土灣建立苗圃,給全大隊培育苗木。消息傳開,共青團員樊樹軍等九位姑娘踴躍報名,成為苗圃女青年班的第一批成員。開始,她們自帶干糧和飲水,早出晚歸,每天往返二十多里,在灣里平整育苗坡地。不久,她們就近借了一孔破窯,從四十里外拉來飲水,在紅土灣安營扎寨了。
紅土灣,中間是一個漩坑,周圍散布著幾座荒家。灣里的土壤是堅硬如鐵的紅土,一镢頭下去,沒有幾寸深,虎口卻震得發麻。時間長了,姑娘們的手上裂開了道道口子,鮮血滲了出來,她們就撒上些細土再干。嚴冬來了,手背腫得象饅頭,她們不吭一聲,每天照樣掄起镢頭挖山不止。大雁南去又北來,姑娘們在這里打起了一座莊院,修了四間住房,挖了一眼水窯,在平整的二十畝坡地里栽上了白楊樹。
栽樹容易成材難。在水貴如油的地方,栽活一棵樹不知要付出多么大的代價!平時,她們早就挖好通向樹林、梯田的渠道。降雨時,是姑娘們最忙、最快活的時候,她們堵截山洪,把水引到渠道里,或往窖里蓄飲用水,或用臉盆、水桶給高處的樹木灌水。一天下來,雖然姑娘們全都水一身,泥一身,可是,看到棵棵小樹足足地喝上了水,她們唱呀,笑呀,比自己吃了一頓山珍佳肴還美哩。隆冬,她們又冒著嚴寒,把附近的積雪一背篼一背篼地背到樹下。附近的積雪掃光了,她們就到十里外的陰山上堆“雪人”,然后再把“雪人”請到樹下。要是碰上下春雪,她們也用背篼背雪,充分利用雪水澆樹。融化的雪水順著脊背往下流,冰涼冰涼的。收工時,衣服、鞋襪凍成了“鐵甲”、“鐵鞋”,走起路來咔嚓咔嚓地響。
近三年,陳莊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水窖里的飲用水越來越少了。看到樹苗、樹木的葉子蔫了、黃了,姑娘們就把窖里的甜水挑到地里,一株樹苗一碗水,而她們自己卻到幾十里外的山溝挑苦水吃。為了讓一碗水發揮最大的效力,她們想了個辦法,用一根尖木棍在樹下捅開一個小洞,然后將一碗水緩緩地倒進去。果真靈,第二天一看,蔫了的小樹又神氣地展開了葉子。就在這樣大旱的年頭,姑娘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澆灌著五萬余棵樹,而且栽了六千余株楊樹、蘋果樹和梨樹,成活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女青年班在紅土灣上奮戰了十個春秋,現在班里的姑娘已經是第四茬了。她們在極端艱苦困難的條件下,喝著菜糊糊稀飯,每天干十多個小時的活,每人一天拉十二三個土方的土,勞動量是相當大的。如果你問她們:“苦不苦?”她們會自豪地回答:“不苦。我們這代人苦點累點,將來看到家鄉山變青,樹滿坡,為子孫后代造了福,我們心里舒暢。”十年來,姑娘們整地一百三十三畝,引進培育五十多個優良樹種,開辟果園六畝,植樹五萬七千多株,育苗十一畝,除滿足本隊需要外,還售給兄弟隊苗木四萬八千多株。
為了表彰陳莊大隊苗圃女青年班所創造的業績,全國婦聯、省婦聯分別授予這個班為全國、全省“三八”紅旗集體;團中央、團省委分別命名苗圃女青年班為全國、全省新長征突擊隊;去年,她們的第四任班長史軍霞出席了全省勞動模范代表大會,苗圃女青年班被授予“全省勞動模范集體”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