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家驥
蘭州黃河大橋竣工了!眼望這座迄今黃河上最寬的現代化大橋,親自參加大橋設計施工的橋梁工程師宋乃嫻,心里激動萬分。
22年前,當宋乃嫻考上唐山鐵道學院橋隧系時,心里也有過這樣的激動。她上中學時就對橋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的理想就是將來為祖國大地架設“彩虹”。
1966年,宋乃嫻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大西北來了。她曾遐想過:“在那綠油油的草地上,撒滿珍珠般的牛羊……祖國的大西北多美啊!”可是踏上黃土高原后,迎接她的竟是千里戈壁,萬頃荒灘。
她到第一鐵路工程局蘭州橋梁工程處報到的第二天,就坐著一輛裝滿麥草的卡車到施工點汝箕溝去了。北風呼呼地刮著,凍得她瑟瑟發抖。經過一天顛簸,汽車開進一個山溝停了下來。宋乃嫻的手腳都凍僵了,同志們好不容易才把她從車上背了下來。
施工點只有幾頂帳篷和一個臨時工棚。看到這個瘦削、文雅的姑娘,有人為她擔心:聽說是個北京人,還是個大學生,她能呆下去嗎?剛開始,宋乃嫻也閃過這樣的念頭:難道這就是我的理想所在嗎?但她是個有所追求的姑娘,她有勇氣接受艱苦生活的挑戰。這勇氣來自她強烈的事業心。她想,,我是來干事業的,不是來圖享受的。在呵氣成冰的天氣里,有幾位鬃發斑白的老同志正在腳手架、纜索吊和橋墩模板上工作著。聽說他們已在荒山野嶺中轉戰了幾十年,宋乃嫻默默地對自己說:“我要象他們那樣干。”
干野外工作,女同志很少,生活上極不方便。有的施工工地上,連個廁所都沒有;一個工程干完,就得搬家,平均一兩個月搬一次。特別是到了冬天,野外飛沙走石,還經常吃不到新鮮蔬菜。她沒有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他們到大風溝施工。這里是個風口,狂風挾著沙土呼嘯著,刮得人眼睛都睜不開,身體單薄些的人站都站不住。宋乃嫻負責檢查質量,她頂著大風向幾十米高的橋墩頂上攀去。工人們關照她:“小宋,這么大的風,你上來危險,我們替你檢查一下就行了。”她堅持要自己檢查。她腰間系上安全帶,慢慢地爬了上去,一絲不茍地檢查著施工質量。
就這樣,宋乃嫻和工人們一起,在祖國的荒山野嶺中奮戰了十年。苦的生活,使這朵溫室里長大的嬌花,變成了一棵經得起風吹雨打的勁草,而且在大西北深深扎下根來了。
1976年,宋乃嫻被調到蘭州市勘測設計院工作,正巧趕上蘭州黃河大橋的施工設計。這座大橋全長304米,屬于箱形截面的新型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橋梁,結構新穎。設計這一類型的新式大橋,在國內還是第一次,技術復雜,內力計算量和難度都較大。當時,宋乃嫻還是個助理工程師,能參加這次設計,她感到無比自豪。在設計中,宋乃嫻和組里的同志一起磋商,虛心向老同志學習,遇到難題就向總工程師吳琦和高級工程師馬永斌請教,并且翻閱了國內外關于橋梁設計的許多資料。
大橋施工時,宋乃嫻的工作主要是施工驗算,這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一環。她不管刮風下雨,堅持在現場驗算,按施工標準,對每個數據都仔細檢查,認真核對,發現不合格的地方,就及時指出,建議返工。黃河水流急,風浪大,剛開始在腳手架上或棧橋上走一趟,心里怦怦直跳,往橋下一看更是頭暈眼花。這怎么能適應工作呢?為了鍛煉自己,在箱梁懸拼階段,她就在二三十米高的軟梯上爬上爬下。終于,她上棧橋,爬高梯,一點也不懼怕了。
工程后期,因為要提前完工,向國慶30周年獻禮,宋乃嫻的工作更加繁忙了,有時夜里也顧不得回家。同志們勸她:“你愛人出差,家里還有孩子哩。”可她怎么也不愿意離開大橋回家去。
最近,40歲的宋乃嫻被提拔為蘭州市城市規劃局副局長。昨天,她精心設計了一座座橋梁,為祖國的黃土高原增添了一道道“彩虹”;明天,她又將為西北的交通樞紐蘭州繪制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使這顆絲綢之路上的明珠更加光輝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