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程
俗稱清宮十三朝,其中的天命、天聰、崇德三朝,因為僻處關外,又不銜接傳統的中國歷史紀年,我們對之所知很少;然而那卻是有清一代莫定立國基礎的關鍵時期。尤其努爾哈赤馳騁于東北地區長達四十四年,他建立的后金天命政權所制定的章法,成為清代制度的雛型,日后的重大政策大多由此脫胎而出。“努爾哈赤是一把歷史的鑰匙,它可以打開清朝堂奧之門”,這正是閻崇年同志撰寫《努爾哈赤傳》的主旨所在。
努爾哈赤雄才大略,他青年時代以“十三副遺甲”起兵,當時他勢孤力弱,面臨著女真族分崩離析互爭雄長的局面,剛毅機智,發奮圖強,終于統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又并附“野人”女真,完成了女真族的一統大業,使滿族能形成一個新的穩定的民族共同體。這一階段的史實比較錯綜復雜。著者詮次排比,頭緒清晰,本末完整,頗具經緯。每次重要戰役,都繪制地圖,以供對照閱讀。
與此同時,努爾哈赤除主持制定了無圈點老滿文外,更創建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不僅是軍事、行政制度,也是經濟制度,是女真社會的細胞組織,書中詳細敘述了它的源流和演變,對于認識當時女真社會的性質,很多啟發。近來評論努爾哈赤的主要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主張他是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家,另一種主張他是封建主階級的政治家,著者持后說,但兼采前說之長,結合后金計丁授田和按丁編莊的政策,從女真族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明這一過渡的情況,很有見地。
這不是一本文學性傳記,以敘述史事為主,但作者很能扣住重要環節,抉微發隱,點明傳主的個性。例如努爾哈赤蓄意稱汗,竟不聲不響分為六個步驟推進,歷時十五年,迨一六一六年建立天命政權,猶不急于公開宣告,直待一六一九年戰敗明朝,這才對外亮出國號和年號來,可見其老謀深算。努爾哈赤對明,先后發動過三次重大戰役——七大恨告天的薩爾滸大戰、進攻遼沈和寧遠戰役,揭穿它的意圖,原來都是迫于水、旱災荒或奴隸反抗,利用民族矛盾對明進行戰爭掠奪來緩和社會矛盾的,可見他的長于權術。著者態度公正,不持民族偏見,不施溢美之辭,既道出了傳主杰出的業績,也不掩飾其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陰鷙殘暴的性格,全憑事實說話。這是一代開國君主的翔實傳記。
書中很多東北地名、軍政制度和職官名稱都是滿文的音譯,讀者既不能望詞生義,難于記憶和理解。著者一一就原文考訂其音義,最稱特色。有的名詞甚至不憚一再作注,如和屯,義為城郭,凡四、五見。這其實是大可不必的。似此連篇累牘的滿音詞匯,有必要列一索引,每一條目后面,出處不必引全,但擇初見或補充作注的開列其頁碼即可,如巴牙喇(頁122),拖克索(頁240,245)。這樣,寫作和閱讀可以兩受其便。也有必要酌量采入一些非滿音的滿族特用詞語,如蒙古醫士(傷、骨科醫生),使喚人口(奴隸),以備檢索。
本書的校對工作不夠完善。有排印錯誤者:“今所有國土,爾多我寡,蓋(盍)將額爾敏、扎庫木二地,以一與我!”(頁47)“如何不奪馬料養自己性命,馬匹如何不瘐(瘦)不死?”(頁49)
有脫字者:“結布(占)泰為妻。”(頁59,注2)“他充(分)利用時機和地形。”(頁49)
有筆誤者:“戰敗臨(鄰)近強悍寨主。”(頁10)“逞(呈)現兵逃馬倒的混亂情況。”(頁201)
有犯復者:“沈陽渾河通蘇蘇河(素克素滸河),于蘇蘇河(蘇克素滸河)源頭處”(頁277)。
有用詞疏忽者:“努爾哈赤汗流浹背,氣喘覷欷(吁吁)”(頁34);“占廣寧是他上升時期的峰巔,那么寧遠之敗則是其下降時期的峰谷”(頁306)。峰谷說法欠妥,應以波峰和波谷或峰巔和谷底對稱。
(《努爾哈赤傳》,閻崇年著,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六月第一版,1.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