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在《法哲學》中提出的著名命題:“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自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引用過以后,廣大讀者已經十分熟悉。恩格斯曾經指出,看來黑格爾這里是在哲學上替專制制度祝福,實際上,“按照黑格爾的思維方法的一個規則,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這個命題,就變為另一個命題:凡是現存的,都是應當滅亡的”,因而具有革命的意義。一九八三年,亨利希教授公布了一份美國收藏的一八一九——二○年間的學生筆記,其中這一段為:“凡是合理的都將成為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將成為合理的”。與此同時,海德堡的一個舊書商又發現黑格爾于一八一七——一八年的講課筆記,此處為:“凡是合理的,都是不可避免的”。在上述這兩份講稿中,黑格爾的言論都十分激進。這些發現證實了恩格斯的論斷,但同時也說明,黑格爾在講課時的激進言論在定稿時都已刪節,這表現了黑格爾思想發展的進程,他的矛盾的心情。(麗)
蘇聯“圖書”出版社從八十年代開始,推出一套“書的命運”叢書,為各種著名的作品“樹碑立傳”,記述其從構思到成書的創作經過。已經出版的有:《關于詳解辭典的故事》、《列斯柯夫的項鏈》、《丘特切夫的早期文集》等。去年,出版了阿尼克斯特的《歌德與浮士德》。歌德寫《浮士德》這部巨著,前后達六十個年頭,為文學史上罕見的現象。作者將《浮士德》的創作過程分為四個時期:一七六八——一七七五為第一時期,這時才產生最初的構思和初稿;一七八八——一七九○年間,修改初稿,并印行第一部分的片斷;一七九七——一八○八年為第三時期,完成第一部分;以后擱置多年,直到一八二五——一八三一年才完成第二部分。阿尼克斯特對歐洲文學很有研究,曾著《英國文學史》,有中譯本。這本書文字生動,材料安排頗具匠心,是一種相當別致的作品。(琴)
美國作家保羅·斯塔的新著《美國醫學的社會變革》,論述美國的醫學與工業綜合成為盈利性公司企業的體制,提供美國醫學改革的一些情況。書中說,美國屬于醫學工業體系的各種公司已經完善地建立起來,并且飛速發展著。經濟利益把醫院、療養院、化驗室、藥房、流動手術中心、商業區急救中心等緊密地連成一條環狀索鏈,這可以使當代醫療衛生系統的機構跟上社會發展和經濟變革,也使醫學與社會學的聯系與發展得到社會更多的承認。這本書在美國已被評為八三年的最佳作品之一,因為它從社會學角度考慮醫學發展,開創了一個社會醫學邊緣學科的新領域。(江)
魔術、木偶、馬戲……世界各地這類多姿多彩的表演,成了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活動歸納在一個纖小微妙的社會系統中,需要特殊的個人技能和活動空間,其主人公卻很多是社會中下層農民和城市貧民。羅斯弗·伯蘭的著作《五個指頭不一般齊》,從考察這類表演活動出發,通過研究巴基斯坦農村和城市的吉普賽人的基本技巧活動,用人種學和心理學的差別來解釋游牧民族和城市貧民的生活習性和傳統,用人類學觀察和心理實驗的方法來創立自己關于社會實驗和思維發展關系的理論。他認為有很多自然形成的社會條件可以加速人類的思維發展。評論者認為,他的理論對跨文化文學發展無疑會起重要的作用。(建)
“學校教師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向學生傳授一個整體的知識,同時把分析這些知識的技巧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把所學的東西與已知的知識結合起來,從而自己得出結論,發展技巧。”“教育把學生帶入他自己社會的大門,在那里,學生可以了解到社會的傳統、技能和實踐經驗。”這就是布朗希爾撰寫教育學論著《教育和自然知識》的前提。書一開始就討論了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即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教育,是否有一個整體的知識存在,又如何把它貫穿于道德教育中。在“經驗的結構”一節中作者進一步論證思想系統這一概念,繼而探討了緘默知識和知識反映的問題等。除此,由于人的知識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所以,在“知識的社會內容”一節中作者闡述了個人學習與社會活動的科學關系,以及實際活動和心理活動的關系。
該書為“新學習模式叢書”中的一本,除此還有《教育材料的準備》、《教育技術的組織與管理》、《專業教育》等十部書。(波)
一八二七年,非洲-美洲出版社在紐約出版《自由通訊》,這以后,很多關于美國黑人的學術論文開始發表在這家周報上。到了二十世紀黑人雜志創刊達到高峰。最近美國出版了一本《黑人刊物紀事》,介紹黑人刊物的歷史。它不僅概括了美國的,也總結了迄今世界上幾乎全部黑人的期刊和報紙的歷史和主要內容。它介紹的一些黑人刊物,不僅反映了當時黑人的政治背景,經濟生活等條件,也具體地介紹了某些黑人文學作品及有關評論文章。(朗)
一百多年前,有一個叫魯弗斯·安德魯斯的美國年輕人在參加美國內戰時,從戰場上給家人寫了不少信。與其他士兵相反,信中反映的不是戰場上的鮮血,而是對家人的思念,描寫了密西根上半島和威斯康星東北部的艱苦生活。每封信的結尾都寫著:“替我吻其他人。”這些信件已經傳了好幾代人。一九八三年中密西根圖書館合作中心把收藏的這些信件交給出版商,摘錄其中部分成書出版,書名就是信的結尾那句話。此事在美國被認為是圖書館和出版社合作的一個范例,由此也可見西方出版社搜稿之勤。(兼)
十九世紀的小說中不少是不朽之作。然而小說中人物及小說的構思是怎樣形成的呢?耶魯大學去年出版的《生活方式》一書,試圖解答這個問題。作者馬丁·波萊斯是耶魯大學教授。他在書中先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如何在作家頭腦中孕育而成,繼而從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藝術價值入手,對幾位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作家如查理·狄更斯、喬治·艾略特等的創作進行分析。還研究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對社會的影響,他們所表現的內容與社會道德行為背道而馳的現象,如恐怖、混亂、個人英雄行為等。有人認為,在為數眾多的美國文學批評家中,波萊斯先生是獨辟蹊徑的。(天)
英國圖書市場委員會于一九八四年春季舉行一個名為“我們時代最好的小說”的競選活動。在二月二十二日至三月十日,參加競選的從四十年代以來出版的書目,被陳列在圖書館和書店特設的櫥窗里。據劍橋的書商說,這次競選的目的,是想選出現代小說中每個人都感興趣的作品。委員會成員事先做好充分思想準備,準備迎接激烈的爭論。一個委員認為,“人們注視著這個可供選擇的書目,而健康的爭吵能幫助我們實現這次競選的目的。選出能集中最多數讀者興趣的書。”《星期日泰晤士報》文學編輯認為,供選擇的書目是誠實的,大多數的書很保險。候選的書中有威廉·戈爾丁的《蠅之王》,伊麗莎白·泰勒的《天使》,安東尼·鮑威爾《為時代的樂曲起舞》,艾利絲·莫達克的《海啊,海》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