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強
中篇小說《人生》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聰明英俊的小伙子高加林突然落魄了,因為有人靠著權勢頂替了他的民辦教師職務。他只得回鄉當了農民,精神極度痛苦。這時,美麗善良的農村姑娘巧珍,以純真的愛情慰藉了他那顆孤寂的心,點燃了他對土地的熱情。但是不久,他的叔叔轉業任地區勞動局長,有人幫他走了“后門”,于是一夜之間,高加林搖身變為縣委通訊干事。接著,高中同學黃亞萍,一位“現代型”的少女傾慕于他,并有辦法把他弄進大城市。在權衡利害得失之后,他便斷然作了這樣的人生抉擇:中斷與巧珍的愛情關系,和黃亞萍相好。然而,好景不長,“開后門”一事敗露了,高加林重返農村,他的美妙的生活遠景頃刻化為泡影……
高加林是面鏡子,他的思想氣質、性格特征和生活道路,在目前農村青年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因而,小說引起了人們的深思:面對新舊變革的時代,高加林波峰浪谷般的“奮斗史”,能使人悟出一些什么人生哲理呢?
高加林身上糅合著較多的雜質。在黃亞萍眼中,他象保爾·柯察金,可是更象《紅與黑》中的于連·索黑爾。他天性敏感而聰穎,有知識而又積極進取。但是,他的人生觀卻是模糊的,他的思想行為始終貫穿著一種謀求個人發展的強烈欲望和由此產生的堅韌意志。因而,知識和進取精神一方面培育了他的不安現狀的思想,同時又暗合了他的自私思想,催生了他身上那股貪圖虛榮的品性。他總感到當農民低人一等。回鄉后,迫于生計,他進城賣饃,碰上昔日同窗,立即躲躲閃閃,羞于見面;結果,一個饃也沒賣掉。幸虧巧珍勇敢相助,才得以解脫。盡管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卻并沒有打算踏踏實實做個農民;他深深熱愛著養育他的故鄉,卻又巴望著離開這個貧瘠落后的地方,將個人的前途,生活的幸福統統壓在“進城”上。所以,他被人排擠后表現出狂熱的憤懣,認為這下全完了;而一有機會,他便遠走高飛,甚至不惜背棄曾那樣真誠相愛的巧珍。
可見,高加林缺乏正確的思想指導。廉價的虛榮支撐起個人奮斗的追求,使他徘徊在人生的岔道口。應該看到,閉塞落后的農村正醞釀著變革,要求人們有所作為。只要高加林將自己置身于人民之中,他的人生必將閃射出光華。因為高加林對現代文明的追求正是整個高家村,整個農村的愿望;因為他身上具有傳統農民所鮮見的精神素質——對新事物的追求和進取精神;因為他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易于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老謀深算的高明樓曾經不無遠見地和親家劉立本說:“別看你我人稱‘大能人‘二能人,將來村里真正的能人是他!”在得到巧珍的愛情后,高加林也曾感到,“他不該害怕在土地上生活,在這親愛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結出甜美的果實!”可惜,這種感情太薄弱,一晃便消失了。脫離人民和土地,高加林性格無論怎樣富有個性魅力,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悲劇性格。因為我們的時代決定了,社會主義和個人主義是水火不容的,脫離社會需要的個人奮斗終究沒有前途,愈是敢作敢為,愈是暫時得意,也就愈是潛伏著更大的悲劇。
啟示之一:一個有為青年,任何時刻,任何環境下,都應該立足于堅實的土地,在人民大眾中,在振興中華的偉業中,追尋人生的奮斗支點。只有這樣,才可能實現強者的抱負,才不至于被濁流所吞沒,被庸人氣質所腐蝕。
由于高加林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他的進取精神中雜糅著較多的個人主義意識,并在處世態度上表現了深刻的矛盾:一面,他身上已經凸現出人們常說的“清高”,極端脾睨不正派的人,對仗著權勢,欺上壓下的“鄉霸”深惡痛絕;另一面,他又難以脫俗,一旦碰上可以依權附勢使自己飛黃騰達的機遇,便十分坦然地抓住不放,竟然干著“賣了良心”的事情。
高加林厭惡不正之風,又參與不正之風,這固然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但高加林本身也有著不容推卸的道德責任。直到最后他才漸漸意識到:靠僥幸或取巧,而不是腳踏實地、堂堂正正做人,不僅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如果他這樣下去,他躲過了生活的這一次懲罰,也躲不過下一次懲罰——那時候,他也許就被徹底毀了……”可見,只有嚴肅地面對人生,在緊要處邁穩步子,才能走上事業和生活的坦途。
啟示之二:一個有為青年,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都應做一個正直的人。為了一己私欲的滿足而使用不正當的手段,必將受到生活的懲罰。
“在人心最軟弱的時候,愛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當人春風得意,忘乎所以和處境窘困、孤獨凄零的時候,雖然后者未必能得到愛情。”高加林在精神極其苦悶的時刻,熾熱的愛情闖進了他的生活。巧珍的愛吹散了他心靈的烏云,使他騷亂的思緒很快趨于安寧。高加林第一次享受到愛情的甘美。但是,高加林進城后經不起“現代女性”的誘惑,在權衡個人的利害得失后,終于咬牙葬送了他與巧珍的愛情。
他愛巧珍,隨著感情的不斷發展,他越來越感受到了愛的珍貴,“巧珍已經怎樣都不能從他的心靈里抹掉了”。同樣,巧珍愛他,更是那樣癡情,無私無畏,赤誠淳樸,摒棄了一切世俗的利益計較,即使遭遇被拋棄的可憐命運,也不變初衷,一如既往。但是他與黃亞萍的愛卻不然,由于這種愛攙雜著利害得失的考慮,因而顯得那么別扭,那么不自然。一旦高加林失去了“飛黃騰達”的基礎,黃亞萍便沒有勇氣越過現實的鴻溝,不可能為了愛情陪著高加林吃苦受累。當高加林悔悟到這一點時,已是事后的理智了:他失去了金子般的巧珍。可見,為了愛情背后的目的而愛,是得不到愛情的幸福的。
啟示之三:一個正直的青年,應該追求純真的愛情,而攙雜世俗私利的選擇不是真正的愛情。為了進城,為了金錢地位或其他物質利益而攀龍附鳳,決不會得到人生的幸福。
高加林不僅在農村青年中,而且在當代青年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他們之中的不少人也有著高加林身上的弱點,但也許不象高加林這樣被“命運”所“捉弄”,因而更多地顯示出可貴的一面:有文化,思想敏銳,視野開闊,因而敢想敢做,不安現狀,積極進取。然而我們應該看到,高加林的起落浮沉畢竟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他人生觀的必然產物。因此,時代不僅呼喚著青年肩負起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同時也深情地呼喚著高加林式的青年,克服弱點,帶著自身特有的力量,跨進社會主義新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