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陸
愛,既是原始的沖動,又是理性的啟悟??傊?,對它的評說需要思考,然而思考的最深刻的途徑不是社會學的,也不是倫理學的,卻是哲學的。正如今道友信先生在其《關于愛》一書中聲明的,這愛的哲學“是從理論上對愛的本質進行省察的純粹的思考工作?!?/p>
世界變了,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二戰結束后的近半個世紀,確實給整個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福祉。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巨大的困惑。愛,這個永恒的主題(不僅僅是文學的),在新時代的環境中,自然也就會產生新的扭曲和新的生長。
今道友信總結了四點。第一,現代社會處于“物流”狀態,即人們重功能而不重實體,實體可隨之丟棄,然而愛實在是與實體有著更深刻的關系,所以這個時代存在著輕易抹殺愛的危險。第二,現代技術極度地節約了過程,而鮮明地突出了效果,即壓縮了時間性,擴大了空間性。然而愛是意識的,意識的本質是時間性的,它需要孕育、需要生長,現在時間壓縮了,不就意味著心靈縮小了,愛縮小了嗎?第三,現代社會以現代技術手段為前提,從中選擇內在可能性為目的的程式,這在愛的題目上,就意味著作為目的的愛被大大地削弱了存在的價值。第四,現代社會終于也為愛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牽引和影響,那就是通訊和交通技術使原始空間阻隔愛,扼殺愛的狀態消散了,從而擴大了愛的交流面,但必須指出的是,這種機械力產生的映象與人的接觸的真實體驗,畢竟是難以替代的兩回事。
嗚呼!這愛的悲鳴和不幸。然而這究竟是某些社會狀態的特有產物呢,還是現代科學技術必然的歸趨?是一個呈過渡態的階段呢,還是一個永恒性的指向?盡管分析是深刻的,著者卻沒有回答。但愛面臨新的環境和新的選擇是確有其事,愛被賦予了新的方式和新的意義是確有其事——古典的愛已被剝去了外殼,現代的愛還沒有露出胚芽。這困惑和苦惱自然令人迷茫,令人嘆息——可為什么不能說,這揭示本身就是一種轉機的征兆呢,本身就是在導你思考、導你尋找、導你去把握愛的機會和希望呢?
于是著者轉向史的海洋,一方面汲取愛的思想的養料,一方面試圖勾勒出愛的發展軌跡。從孔子的“仁愛”到墨子的“兼愛”,注重人際關系和倫理道德,可謂愛的東方文化的淵源;而在古希臘,從恩培多克勒看到愛中具有“合一與分離”到柏拉圖的愛是“神所附的靈魂的狂迷”,再到亞里士多德的“作為友情的愛”是理性人精神上的共同價值,基本是注重愛的本源的形而上學的探討。盡管視角不一,但在把愛歸結到人的問題上卻又是一致的。以后(著者以愛在西方的發展為例),基督的教誨以超越血緣、道德和法律的神愛之意,提倡人類皆愛;到中世紀,奧古斯丁則進一步確立圣靈是愛的原型的思想,即愛是神在人身上的投影,這樣愛就完全地精神化了,一方面顯得更神圣,一方面也更容易墜入虛偽的深淵。至于近代的愛之思想則是從路德(愛靠信仰維持)和帕斯卡爾(世界因愛而改變)的緊張關系中生發出來的,實際上它是在面對現實導出倫理愛與性愛的對立。著者認為:愛就此開始萎縮、傾斜了,因為“以前所講的那種偉大形象的愛消失了,愛只是被看作類似兒戲的東西,或者是男女在家庭中乃至家庭的映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東西了”,雖然這個時代的康德仍舉起了人“是目的本身”的人格主義旗幟,但到二十世紀,“在技術關聯的制度中,愛仍是開始死去了”。接著便是尼采的熱情高歌,因為他體驗到了神的死亡,于是極力主張恢復人的最高地位和強有力的愛的權利,希望看到愛“使世界為之一變”這首全新的旋律,終于使愛重新成為了最高的理念,以至弗洛伊德、弗洛姆、馬爾庫塞等愛的思想的發育全處在它的幅照下。這又是精神的勝利,但它已不同于神愛的勝利而是人愛的勝利了,人愛就是要布施恩惠,實施療救,可聯系到著者前述的四點,這人愛的勝利在走向二十世紀的今天,不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危機嗎?當然探尋和希望也包含其中了。
很明顯,著者對史的線索的描述及所持的評論,既充滿著濃郁的理想主義的色彩,又交織著一利惶惶不安之感,這是因為受到高度禮贊的神愛和人愛的兩座高峰雖然仍在放射燦爛的光芒,但對現代人來說,畢竟只有回過頭去才能領略了——時代列車已超越了這兩座高峰的位置,現存的一切矛盾已不能采用它們的光芒來給予直接的照射和溫暖了。所以著者企求新的高峰升起,企求新的愛的光芒照耀世界。
今道友信先生并沒有解決問題,而是把愛的困惑和希望告訴了讀者。這便使我想起了中國青年音樂家為國際和平年而創作的那首激動人心的歌曲:“讓世界充滿愛”,愛,真是人類的需要呵。
(《關于愛》,〔日〕今道友信著,“新知文庫”,徐培、王洪波譯,三聯書店一九八七年一月第一版,1.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