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原
畢生致力于青少年教育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愛情的教育》一書中,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對青少年來說,愛情教育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一環。
當然,蘇霍姆林斯基的愛情的教育并不是怎樣談情說愛的愛情過程的教育。在他看來,愛情教育是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統一,教育工作者不應該也不可能回避這個問題,他們的任務就是積極地研究這些問題,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它擺在了年輕一代的面前。我們要根據共產主義道德原理、文明史提供的可資借鑒的全部正面經驗來研究這個課題。”蘇霍姆林斯基是把愛情教育作為整個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環納入教育學范圍的,這在蘇聯也是第一次。
為了有效地實施愛情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劃分了構成愛情的三個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道德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審美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教育途徑和方法。
第一,道德因素。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愛的情感是衡量道德的最靈敏、最精確的天平,”“愛情對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和繼續進步,對新人的高尚品德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愛情和道德是相互影響的,真正的愛情以崇高的道德感為前提,同時,道德水平也在愛情的發展中得到提高。道德感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對青少年來說,培養他們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徑就是集體生活。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可以打破青少年學生的閉鎖心理,使男女學生之間的交往變得和諧自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這種精神交往中錘煉出真正的友誼,培養了共同的道德情感,這是建立高尚愛情的最重要前提。”
第二,精神心理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該創造各種條件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這里,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與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是和諧地統一的。很多早戀而又無法把握自己行為的學生,多半是由精神生活貧乏引起的。因此,只注重學生的學習而不管學生的其它要求的傾向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學校應該通過集體生活以及為社會做好事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友愛、互助、助人為樂和獻身精神。學生在集體生活所獲得的豐富的心理體驗對其未來生活將產生影響。這些心理體驗通過遷移作用,對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蘇霍姆林斯基把智力水平看作是影響愛情的重要精神心理因素。所謂精神生活的豐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知識和智力的因素。
第三,審美因素。愛情是美好的,如黑格爾所說:“愛情里確實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因為它不僅停留在性欲上,而是顯出一種本身豐富的高尚優美的心靈。”(《美學》第二卷,第332頁)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就在于使青少年“不僅欣賞美,而且要培植美,創造美。”學校生活應使青少年細心體驗美的活動,不斷積累對美的認識和經驗,這是促使學生在人格上不斷成熟的重要內容。學生如果認識不到真正的愛情所應有的崇高情感,就很容易把戀愛當作兒戲,甚至庸俗化。
審美評價是使學生自覺把握美的鑰匙。學校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建立起審美教育體系。包括音樂、美術、文學、體育在內的審美教育,是陶冶學生情感,豐富美的知識的重要內容。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藝術作品作審美評價,這不是消極地欣賞藝術,而是對生活持有積極的態度,”并且可以“使彼此敞開心靈深處沒有藝術就難以打開的最隱秘的一角。”
審美評價是為審美理想的建立創造條件。就其本質而言,人們對包括愛情在內的生活目標的追求最終都是一種審美評價,是對生活理想的一種選擇。因此,學校應為學生健康的、高尚的審美理想的建立而努力。在愛情這個問題上,高尚的審美理想表現在對人的心靈美的開掘上。因為,心靈美具有更加持久力量,它是一個人精神高尚的所在。作為社會的人,單純的外形美,并不是完全的美。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心靈美與外形美的統一,是人的道德尊嚴在審美方面的表現。”“德育和美育的一項極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男女青年感知一個人的外形美與心靈美的統一和對道德審美本質的敏感性。一個人這種敏感性越強,在生活中就越充滿信心,對己和對人提出的要求就越嚴格,因對美不能進行正確評價而犯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小。”
蘇霍姆林斯基的愛情教育實際上是對青少年的戀愛觀教育,是對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理想的教育。盡管蘇霍姆林斯基舉出了與此相關的許多重要環節和方法,但他同時一再強調實施愛情教育的確需要“教育藝術”。他說:“在培養高尚的愛的情感中所取得的成績,是衡量一位教師的教育藝術的尺度。”
(《愛情的教育》,〔蘇〕蘇霍姆林斯基著,世敏、寒薇譯,教育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第一版,1.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