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中 高 澄
希臘作家尼可斯·卡贊扎基(Nikos Ka-zantzakis)(一八八三?——一九五七)一生就象他的小說《希臘左巴》(zorbaTheGreek)的主角左巴一樣,想在生、老、病、死的后面找尋一種精神的解脫。
他的那顆朝氣蓬勃、野性未馴的巨大靈魂,透過小說、詩歌向西方世界提出了什么信息?人類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求到基督、佛學里所追求的永生?卡贊扎基是西方作家中少數能夠在東西文明交界的領域里自樹一格的大家。
卡贊扎基的生平沒有人知道他到底在哪一年出生,或者一八八二,或者一八八三,或者一八八五?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經在這個世界上走過一趟,并把他的心路歷程訴諸文字,散見于他的作品里。他出生在地中海的克里特島的坎迪亞港(英文,Herakleion或稱Candia),父親是個農夫。當時克里特島仍在土耳其人的掌握中,島上彌漫著革命及英雄主義的氣氛。那種成長環境對卡贊扎基影響很大,使他對克里特島的民風及農村生活有異常深切的體認。
反土耳其人統治的革命于一八九七年爆發。當時才十幾歲的卡贊扎基被送到諾克索斯島上法國人辦的天主教學校就讀。這段求學,對卡贊扎基的影響很大,他開始接觸西歐哲學,并學法文與意大利文,更重要的是,他在那里體驗到了基督徒的苦行以及他們對真理追求的熱誠。
隨即,卡贊扎基進入雅典大學攻讀法律,之后前往巴黎追隨柏格森(Henri Bergson)研讀哲學。柏格森那種帶有強烈唯心色彩的哲學,為卡贊扎基的思想打開了另一個領域。隨后又潛心研究尼采的思想,追求超人思想的境界。卡贊扎基永不懈怠的心靈,驅使他不斷的探索他那個時代的哲學與政治思想。后來他揚棄了尼采的哲學,走向佛學。接著他放棄佛學,轉向共產主義。最后卻又拋棄了馬克思,重新回到了基督的懷抱。
卡贊扎基一生好作名山游。他除了踏遍大半個西歐外,其足跡還遍及埃及、巴勒斯坦、俄國、中國及日本。他的書《石花園》便是紀錄他一九三五年在中國見到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愛國情緒。這本書感動了歐美人士。這些旅行增加了他不少見識,使他原本已經夠豐富的知識,因實地的查看而更為廣博。同時更因為他曾經踏遍了這么廣袤的土地之后,他發現,最令他夢縈神牽的地方,還是他的貧窮故鄉——地中海的克里特島。
他思鄉懷古的情懷,在《向希臘的報告書》(Report toGreco)中表現最深。字里行間,我們幾乎都看到希臘神廟的大柱。卡贊扎基以其特有的文字,將lonic,Carinthian,Doric三支神柱所代表的古希臘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感到希臘文明的清冷、靜謐,更從他的文字里對神柱簡單的線條的描述,體會到希臘文明深沉的美。卡贊扎基后又發表了他的長詩《奧德賽:現代續篇》(Odysseia“英譯Odys-sy,Amodern Sequel”)。這首詩長達三萬三千行,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卡贊扎基說總共花了十三年的時間,前后改寫七次,才告完成。這部史詩是以荷馬的《奧德賽》的結尾做出發點,敘述奧德賽如何在返回伊撒卡之后,再度告別老父、妻子前往他國游歷,以求心靈的自由,并求更進一步了解生活。
二次大戰結束后,希臘爆發內戰。這期間,他曾出任教育部長,后因感希臘宗教政治情勢過于險惡,不宜久居,遂于一九四○年年中,遷居法國南部的Anrtibes(安蒂貝)。他不僅在那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九年,同時也在那兒完成了好幾部馳名國際的小說。
雖然,他與塞菲利斯(Sferis)和凱瓦菲(Cavafy)并稱為現代希臘三大詩人,而卡氏卻是最有國際地位的,他的作品沒有得過諾貝爾獎。但他卻是史懷哲(Schweitzer)、托馬斯·曼(Thomas Mann)等人推崇備至的作家。卡贊扎基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詩和小說都是以希臘為背景,而且都是以探討西方人的本性為主題。
卡贊扎基的代表作他在一九八三年所完成的《奧德賽:現代續篇》使他得到詩人的美名,同時他還將MauriceMaecerhncl(比利時詩人),GarciaLorca(西班牙名詩人),柏拉圖、但丁、歌德、尼采、柏格森、達爾文等人的作品翻譯成現代希臘文。他的精力充沛,對文字的駕馭能力更是無瑕可求。
他的小說,所以引人入勝,除了故事動人外,使用的文字也有莫大的關系。他用的是“大眾希臘文”,質樸、易解、義蘊豐富,更能生動表達他的小說。
卡贊扎基的小說中,最重要的三本為:《希臘式受難劇》(TheGreekPassion),《基督之最后試探》(The Last Temptation ofChrist)及《希臘左巴》(Zorba The Greek)。根據《希臘左巴》拍攝的電影也是一部名作。
《希臘式受難劇》電影名為《未必要死的人》的背景是土耳其高壓統治下的一個希臘村莊。故事開始時,該村正準備上演一出基督受難劇。臺下突然涌現大批逃荒的希臘人。村民對那些逃荒的同胞毫不憐憫,可是扮演耶穌的牧人馬諾里奧斯試圖說服村民將他們收成的十分之一捐出來,救濟那些難民。整個村莊立刻分裂成兩派:利欲熏心,鐵石心腸的富人和馬諾里奧斯的擁護者。最后,扮演猶大的演員真的出賣了馬諾里奧斯,原本是舞臺上的一出戲,卻演變成一場真正的悲劇。
為他帶來心靈創痛的是《基督之最后試探》。這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耶穌傳。書中的耶穌是個有血有肉的平常人,他靠著“常常和試探搏斗”來戰勝罪惡與恐懼。卡贊扎基寫這部小說的原意,并非要用它來改革教會;只是想擺脫一切教會的解釋,重新塑造耶穌的形象。
沒有想到出版后,卻引起保守派人士的不滿,認為他丑化耶穌,并出賣自己的民族。卡贊扎基含著創痛與世長辭,及至死后,大主教還拒絕為他舉行追思彌撒,最后他的親友是以基督教的儀式安葬他的。
再就是《希臘左巴》,卡贊扎基把他一元論的人生觀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這部小說也被改編成舞臺劇和電影,把一個人靈與欲的掙扎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也正是他心靈的自傳。
作品后面的信患他認為自由是人所能擁有的最貴重的東西。由于人的極限,永遠也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但熱切追求自由卻是人類最高的美德。
從他先習尼采哲學,邪教學說,煉金術,再轉向佛學,進而追求唯物論,最后卻又回歸基督,可以看出卡贊扎基為擺脫靈肉的束縛而付出的努力。終其一生心理的掙扎,只為求得心靈的平靜。她始終無法在東西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思想里找到永生,一份貴族與懷古的情懷,使他的一生更多悲壯。
不論是他的詩歌或是他的小說,他一再強調唯有把靈魂與肉體融成一體,才能沖破有限的人生,遨游天地間。他力圖把古希臘所強調的靈肉的結合運用到他的小說里。強悍的靈魂一定配著強悍的肌肉而來;換句話說,肉體是精神的發源地。卡贊扎基以其有限的生年,力求與上帝聯合,這種想法在《基督之最后試探》里最明顯,也唯有靠著與上帝聯合,才能征服死亡。他相信基督耶穌已經達到了他的目的。要永生,只有創造自己來超越現世的幻覺。這個想法多少把佛學與尼采的超人論混在一起,再以其希臘的宗教觀來解釋他自己對自由的解說。
《希臘左巴》也是在這種復雜的思緒中完成的作品。尼采的戴奧尼西斯式的超人論在這本小說里看得最清楚。書中以“我”自稱的人,是一個未成熟、無色無形的阿波羅式的少年,而左巴卻是簡單、愉快、充滿生命力的人,左巴一受到挫折就跳舞,把心中的痛苦一一忘記。跳舞正是一種戴奧尼西斯式的生命力表現,他愛飲酒,好女人,熱愛生命,他什么都沒有,卻有自由,這就是卡贊扎基再三表現的靈肉結合的極致。
卡贊扎基作品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他的神秘內觀,或許與他曾經研究過佛理有關。《奧德賽:現代續篇》的寫作,是在歐洲剛剛打完了第一次大戰開始的,他安排奧德賽第一次旅游回到伊撒卡,又再度出游以求心靈的自由,最后死于南極,書中含蓄地預言,還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第一次大戰并沒有用掉歐洲人全部的精力。方興未艾的戰火會永遠在世界各地燒起。也許是地方跑得多而又博覽群書的原因,卡贊扎基對人性的根本是不樂觀的,所以他在研佛后又在轉求上帝,而基督是否真能讓人自由,卻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了。
他在《希臘式受難劇》中表現了他生命的輪
雖然卡贊扎基走回了基督的懷抱,正是“山是山、山不是山,山是山”的佛家頓悟過程,最后的基督是含著東西文明的基督,這就是卡贊扎基迄今仍為人推崇的最大原因。我們是否能達到他所謂的“自由”境界,是看我們對靈與肉的結合能了解到多少而定。總之這個過程是一首悲歌,是否真能隨仙人乘黃鶴而遨翔天地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