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甫
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積極心理和消極心理。心理學研究認為,積極心理能預防、治療疾病,而心理調節不適,情緒控制不當,致使憂慮、煩惱,無望等,日積月累超過身體機能耐受的限度,就容易致病。
人到老年,特別是離休退休以后,由于自然、社會環境和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必然產生種種變化,甚至發生某種程度的偏離。個別同志還會出現主體意識極端化——心理失調的現象。從偏離程度上看:休息前為行政,政工干部的變化大,專業技術人員變化小,歷史上受過委屈的變化大,一帆風順的變化小,子女未成年的變化大,已成家立業的變化小;氣質屬于“急躁型”的變化大,“活潑型”的變化小。從對間和心理特征上看,休息后的一年內為變化活躍期,一年以后為基本穩定期。活躍期又可分為偏離上升期和偏離下降期,一般以半年為分界。也就是說,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最初半年。心境明顯變壞,半年左右達到頂點。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征是多疑煩躁,遇到不順心的事不冷靜,愛發脾氣,易計較小事,半年后,逐漸轉向冷靜,開始思考和安排晚年生活。所謂基本穩定期,就是說心理變化雖然仍有起伏,不過其幅度漸小,趨于穩定。
造成上述心理波動的主要原因是;①對生活方式的改變不習慣。老干部老工人在職時工作一般都比較繁忙,休息后突然變得閑散起來,似乎自己已經“沒有用”了,致使精神上失去依托,有“空虛失落感”。②對環境突變不適應。大部分老同志在職時都是領導或負責人員,客觀上有一種心理優勢,加之社會上有些人“勢利眼”,臺上臺下不一樣對待,老干部休息后就很容易產生孤獨寂寞感。③更年期生理因素。56歲~65歲左右為生理和性格的更年期。一般地說,大多數人在這個時期都會出現性格上某些方面的變態,只是出現的早晚、持續時間長短、變化的顯著與否不同而已。
保持老干部心理健康的途徑很多。一方面老同志本身要培養樂天愉快的性格,豁達大度,告別中年生活模式,重新編排晚年生活。另一方面還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設置“緩沖期”目前,我國干部退休年齡男為60歲,女55歲。軍隊干部分別小5歲。此時,不少給精力尚很充沛,不愿休息。個別人甚至把退下來看成是“失敗”,是人生晚年的不幸事件。這科保掙老干部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因此,有必要在退休前設置一個“緩沖期”,以增強適應性。
(一)嚴格控銣提前退休。只要健康狀況允許,一般不要采取強制性的方法讓未到退休年齡的干部退休。工作中的某些不適應,可采取調整工作的方法解決。
(二)彈性掌握工作職務的退出年齡。如因年輕化的需要,可先免職,再根據能力、精力等情況,給予一些或一項具體工作。作為退職的一種補償。如當調研員等。
(三)逐步減少勞動時間。對專業技術干部可采取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減少勞動時間,勞動強度的方法,使其造福社會,歡度晚年。
二、充分發揮“余熱”工作給人們提供交往,施展才能、發揮個性的機會,同時,給人們帶來歡樂。老干部從事適度的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僅對社會發展有利,而且于老千部的健康長壽也有益。老干部貢獻余熱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自管型。即自己管理自己。主要通過建立“離退休干部管理委員會”來協助有關部門抓好政治學習、息想建設,生活供應,醫療保健,庭院綠化,增收節支、文明建設、文化娛樂等。
(二)社會型。即繼續參與社會發展。如進行調查研究,為各級領導獻計獻策,協助街道、工廠,學校,部隊做好工作,提供技術,教育、醫療服務或咨詢;重返工作崗位,直接參加生產的指導;參加社會其它公益活動等。
(三)家務型。包括從事部分家務勞動,培養教育第三代等。
(四)文化型,如進行學術研究,撰寫回憶錄、從。事文學、書畫創作、撰寫歷史,收集文物史料等。
從目前情況看,參與社會發展(社會型)是一個薄弱環節,主要原因是缺少“牽線人”,各級組織應積極做好“鋪路搭橋”工作,使老干部在為社會做些有益工作的同時,增進身心健康。
三、造就多種興趣“脈沖”人在一生的活動中,不僅需要信念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且還需要不斷有新的興趣,彖“脈沖”一樣給人以刺激、維動。這樣人的生命才會充滿活力。
(一)建立一個好的活動中心。老干部集中的單位和地方,都應建立各種文化活動中心或俱樂部,設置閱覽室、棋樊活動室、書畫室,健身室,錄相室等,作為培養老年人各種興趣的基地。
(二)就地就近參觀游覽。參觀名勝,游覽山河,既可以開闊視野,又可陶冶情操。
(三)適當參加音樂茶話會、影劇招待會等娛樂活動。現代科學證明,音樂可以調節人體內分泌系統,對功能性和器質性疾病起良好的醫治作用。看一場喜劇片,在輕快的笑聲中,可以醫治許多輕度的身體不適,如疼痛、皮膚癢等,也可解除緊張綜合癥。
(四)定期舉辦書畫展覽。實踐證明,學習或從事書畫創作對老干部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五)創辦老年大學。目前,不少地區都創辦丁老年大學,為老干部造就多種興趣“脈沖”創造了條件,要動員老同志盡可能地參加學習。讓更多的老同志在學習中更新知識,永葆青春。
四、形成溫暖的社會氣氛存在決定意識,社會環境的改善必然促進心境的調節。老同志心理健康與社會風氣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形成溫暖的社會氣氛,是保持老同志心理健康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尊重老同志,熱心為老同志服務的良好風氣,并切實關心解決老同志的醫,食、住。行、樂等問題,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活動,創造一個舒適,寬松、和睦的家庭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