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古埃及人崇尚“五”,我們中國人卻對“三”有特殊的感情。《史記·律書》說:“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谷粱傳》中說:“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而后生。”成語中,有“三人成眾”“三人成虎”“三戶亡秦”“三分鼎足”“三陽開泰”“三思而后行”等。諺語中就更多了,“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棵荷花三個樁”“語不三思休出唇,讓人三分不算癡”“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這些都深刻地表現了中國人對“三”的厚愛。
“三”常常被用作一種“強化”的藝術。《水滸傳》中“三打祝家莊”“三敗高太尉”,都強烈地表現了梁山英雄的銳不可當。杜甫詩“關塞三千里,煙花一萬重”,“三千”便是極言關塞的廣袤與寥廓。而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則形象地揭示了創作的艱辛。
“三”絕妙地包蘊著我們民族的一些哲學意識。據人類文化學的研究證明,原始人最早只有一和二兩個數字,“三”的概念是經過長期思辨后才產生的,在中國古籍中可以見到這種發展的印痕。《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三”成了一個可以無限擴大、發展的圣數。我們中國人所最早體認的生殖活動,便是陰陽二性媾合為一體,進而產生新的生命。在古中國人的眼里,這“新的生命”便代表了未來的世界,是他們的希望之所在。
實際上,道教的“三清”概念并不僅僅模仿了佛教的“三寶”,更是從中國古老的陰陽原理中演繹出來的,于是便有了天地人、水火氣、日月星三組。至于一般人所說的身、心、魂及夫、婦、子,則是上面三組的形象說法。而在猶太教和印度教中,更認為神是“造化者”“維持者”與“破壞者”的三一體。
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曾稱印度哲學里的“三位一體的辯證思想,后來卻在抽象的思想領域里失掉了”,他認為,“重新認識這一真理乃是我們時代的任務”。而中國人對于“三”的十分豐富的理解和認識,黑格爾當然不甚了了。但對于“三”這一奇特的思想和文化現象的探討,我們中國人不管是在以前,還是在現在,都應該走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