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中國青年》第9期馬宏圖同志《“清廉大佛”的啟迪》一文,我有一點補充意見。
樂山大佛由于立在“臨河的懸崖上”,無地設殿堂,無處插香火,長年累月沒有人前去燒香、跪拜、祭祀,因此“被人們稱為‘清廉大佛”。于是,作者慨嘆道:“對于一些為官者來說,不正應該像‘清廉大佛那樣正直清廉、清風兩袖嗎?”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清人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則故事:一官死后,“公然昂然”進入閻王殿堂,自稱自己雖沒有什么功勞,卻一生為官清廉,到老百姓家里連杯熱水都不喝,只喝涼水。他滿以為會受到夸獎,不料閻王卻勃然大怒:“設官以治民,下至驛丞閘官,皆有利弊之當理。但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不飲水,不更勝公乎!”由此可見,不求政績的“廉官”連閻王爺都不喜歡。那么對于老百姓來說,當然要求為官者既要清廉,更要勤政。縱觀古今中外,凡深受人民尊敬擁戴的“官”,無一不是既清廉自潔,又勤政于民,包拯如此,焦裕祿亦是如此。對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共產黨的“官”來說,為政清廉應是最起碼的要求,為人民謀利益才是天職。如果僅僅做一個“廉官”,老百姓就會毫不客氣地斥責他是一尊“木偶”。
值得一提的是,時下,有些黨政機關存在一種怪現象:“一杯茶水一包煙,一張報紙混半天”者有之;“東屋出來西屋轉,逢人閑聊侃大山”者有之;“八小時之內泡蘑菇,業余時間忙‘拱豬”者有之……而當領導批評這現象時,他們還振振有詞:“咱們一不貪污,二不受賄,三不腐化,有啥可指責的!”冷丁一聽,似有道理。細一琢磨,實為不求政績的庸官遁詞。在倡廉肅貪的今天,這種安于清廉,而不求政績的現象,該采取措施制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