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
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穩定,是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這是因為,發展安定團結的局面,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穩定,我們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就不可能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改革開放的方針就無法落實,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也無從談起。
只有堅持黨的領導,穩定才有堅實的思想基礎。黨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政治路線,是團結全國人民的思想基礎,具有極大的凝聚力。有了這樣一條路線,全國人民就能團結一致,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斗。黨還有一支全心全意為民謀利益,在四化建設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黨員隊伍和300萬個基層黨組織。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核心力量,也是保持中國社會穩定的核心力量。
反之,如果離開了黨的領導,國內的各種政治派別就會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在政壇上紛爭,必然使政局動蕩不已,甚至造成國家分裂、民族分裂;離開了黨的領導,私有制就會在中國土地上泛濫,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一部分人暴富、多數人貧窮的局面就會出現,生產力遭到破壞,經濟穩定發展的局面就會喪失;離開了黨的領導,帝國主義在中國實現“和平演變”的夢想就會變成現實,幾代人為之奮斗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付之東流,帝國主義的不同勢力集團又會在中國瓜分勢力范圍,使中國陷入長期的動蕩和內亂;離開了黨的領導,還會使社會道德淪喪,私欲橫流,“六害”肆虐,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復蘇,民族的精神文明就會遭到巨大的破壞。
因此,我們在強調社會穩定的同時,一定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民族興旺的根本保證。
改革開放是對以往黨的領導的否定嗎?
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說在黨的領導下,建國以來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什么還要改革開放?這是否意味著對以往黨的領導的否定?
應該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有毛病。它顯然是把改革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與10年改革開放對立起來了。改革開放不是對前幾十年的簡單否定,而是前者的延續和發展。黨領導下的這40年是一個整體,不能把它們完全割裂。
無庸諱言,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嚴重失誤。例如,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錯誤地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在經濟生活中,中央計劃統得過死,忽視了價值規律,在分配上強調平均主義,等等,這些失誤妨礙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很大危害,我們應該堅決屏棄。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改革前的幾十年說成一團漆黑。別的不說,我國獨立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就是在這幾十年中建立的。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變得聰明起來。幾十年的經驗教訓,成為我們黨寶貴的思想財富。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不斷摸索,逐漸對社會主義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比如,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必須實行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運行機制;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建設;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等等。總結經驗,屏棄錯誤,我們黨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選擇。改革開放的正確方針,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黨在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摸索、探究的結果。
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有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社會主義也不例外。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成功,完全否定掉過去的探索。正如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不能苛求自己童年時的幼稚一樣。
社會主義事業要靠幾代人乃至幾十代人的努力。也許我們盡管竭盡心智去奮斗,后人照樣會指出許多遺憾的地方。那時,他們就會避免這些遺憾,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
中國為什么不能搞多黨制?
有人說,只有在中國實行多黨制,才能反映各個階層的利益,才能對執政黨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督,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化。有些青年覺得這話有些道理。這話真的有道理嗎?
中國是有過多黨并存、政壇爭權的歷史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成果。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通過了效法西方民主政治的《臨時約法》,規定變總統制為內閣制,由國會中的多數黨組織責任內閣。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出現了政黨林立的局面。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等合并為國民黨,袁世凱策動民社,統一黨、共和黨等組成共和黨;湯化龍等人糾合建設討論會等小黨組成民主黨。國會選舉結果,國民黨獲勝。可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封建勢力卻容不得資產階級政黨掌權,他勾結帝國主義勢力,刺殺國民黨領袖宋教仁,以軍事暴力迫使國會選舉自己為總統,爾后又強行解散國會。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美夢,就這樣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扼制下破滅了。孫中山逝世以后,蔣介石背叛革命,把國民黨變成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專制政黨,壓迫全國人民。直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異軍突起,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建立新中國之后,勞動人民才真正當家做主,享受充分的民主權利,這是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社會政治局面。
今天,假如真的在中國實行了多黨制,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呢?可以想像,代表人民利益的共產黨被取消了領導權,各種政治勢力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此起彼伏,為取得領導權而你爭我奪,這不又回到民國初年的歷史中了嗎?其結果只能是或者出現國民黨政權那樣的專制統治,或者中國成為一盤散沙,國際壟斷資產階級乘虛而入,把中國變成他們的附庸。不管出現哪種結果,最終吃苦的都是廣大勞動群眾。所以,在中國既不可能,也絕不允許搞多黨制。
為群眾辦實事是黨聯系群眾的根本途徑,也是當前加強黨和群眾血肉聯系的突破口。從根本的意義上講,辦實事,就是黨為群眾服務的宗旨的具體體現。
黨要不要為群眾謀取眼前的具體的利益?當然,如果忘記了群眾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就會模糊黨的奮斗目標,結果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最后連芝麻也保不住。但是,如果根本不顧群眾的眼前利益,不關心群眾的痛癢,還能做到為群眾的長遠利益而奮斗么?顯然也不能。比如說,黨要極大地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就得從眼前做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漸進過程的積累,便是生活條件的徹底改善。沒有量的漸變就沒有質的飛躍;沒有眼前和具體利益的改善,就不會有長遠的根本利益的改善。在特殊情況下,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有時也會發生矛盾,這時,就要向群眾做解釋工作,為了全局、長遠、根本的利益,犧牲局部、暫時、具體的利益。
目前,確實存在著一種借口維護長遠利益而忽視群眾具體利益的傾向。有些黨的干部長期脫離群眾,對上報喜不報憂,對下輕易許諾,嘩眾取寵而不辦實事。人民的長遠利益往往成了他們不關心群眾利益的托詞。更有甚者,口頭上說為了群眾的根本利益,實際上利用職權謀一己之私利。
毛澤東同志在著名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曾說過:“要得到群眾的擁護么?要群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線上去么?那末,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今天,共產黨人擔負的任務比前輩更加紛繁復雜,因此,要更強調為群眾辦實事。這樣做了,我們的黨便能繼續保持和群眾的血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