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
我不愿意談論成熟,因為我本身就很不成熟,況且,成熟一經表達,就顯出了幼稚。
不是嗎?他—我的男朋友,就曾是我們家的“眾矢之的”,我與他能否保持來往,曾是我們家討論的重要話題。
我有一個可愛的小侄女才兩歲半,每當我的男朋友到我家里來時,孩子都親熱地喊他“叔叔”。此刻,如果他能給孩子帶一點小禮物,哪怕是一塊糖、一本小人書,都可以傳達友情。可他總是想不起來,叫我難堪。事雖然不大,卻成了家里的話題。母親說他不懂事理;嫂嫂說他太書呆子氣,讓我今后別同他交往了。可我覺得真正了解他的莫過于我自己,他對我的感情是真摯的,他身上有許多好的品質值得我學習。雖然他在一些細小問題上表現出不夠成熟,但我可以提醒他、幫助他。
為了彌補他的不足,每當他到我家來,或是我同他一起去看朋友,我都事先替他做好準備,在我的關照下,再沒有出現讓我難堪的局面,我家里人也漸漸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我說的這件事雖小,可它卻是人們交往中容易忽視的環節。這些細小的環節互相聯系,排列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們對你的印象,而你給他人的印象,又成了判斷你是否成熟的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縮影,能夠處理好家里的人際關系才能處理好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現在時興“公共關系學”。我真希望將來有那么一本《家庭關系學》。一個人知識上的成熟,并不能代替他生活上的成熟。知識上的成熟可以從書本上學到和彌補,生活上的成熟只有靠自己主觀的努力。
我帶他成熟也可以說是成熟之舉,但同時也是幼稚之舉。試想,一旦我不在他身邊,又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