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葆
經過10年的努力,改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浩蕩潮流。然而,對于改革的認識和理解,卻仍然需要隨著改革實踐不斷加深和提高?!吨泄仓醒腙P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边@就是說,我們進行的改革,不是改變社會制度,更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那種革命”。改革的進行,只應該促進而絕不能損害社會的安全、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國家財力的增加,應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根本目的。
應該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基本上是適應的。建國40年來,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分別增長19.8倍和18倍,國民生產總值已上升到世界第8位,發展速度是一般資本主義國家所沒有的。這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相對資本主義制度來說具有優越性。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筑之間也有不適應的一面,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改革。但這種改革并不是從根本上改變生產關系,只是解決那些屬于生產關系范疇的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方面,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那么,怎樣確定改革的內容和理解這種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呢?經過30多年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這些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系這一范疇的認識有了發展。根據這方面理論,可以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規定,包括三條內容:第一條是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包括采取國家所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而占主導地位的則是全民所有制。這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不可動搖的基石。第二條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的根本特征之一。第三條是消費品的按勞分配。它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剝削,同資本主義的按資分配根本不同,又區別于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我們今天進行經濟改革,并不是要改掉這些基本的生產關系,而正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和進一步完善這些基本的生產關系。
第二個層次是經濟運行體制,諸如國民經濟管理體制、企業管理體制、計劃體制、價格體制、財政體制、工資體制、外貿體制、農村經濟體制等,涉及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個領域。經濟運行體制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否具有生機與活力。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表明,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就經濟方面來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體制的具體模式存在著與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因素。其主要弊端是: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結果造成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經濟運行體制作為具體的生產關系,它在同基本關系保持統一性的前提下,可以也應該隨著各方面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改革的內容應該是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經濟運行體制的那些部分。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理解改革的內容,能實現改革的初衷嗎?我想實踐已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從我國農村的改革來看,經濟模式的改革已經取得了眾所公認的成效。在過去實現了農業合作化的20年里,集體經濟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農民既無生產自主權,又無產品支配權,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阻滯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農村改革之后,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改變了過去的模式,采取了“統分結合”的經營方式和“包干分配”的分配形式,便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總產值1980年為1922億元,1986年為3947億元,增長到兩倍;197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4元,1988年達到493元,增長到3.7倍。實行改革后,我國農民從吃“大鍋飯”變為吃“小鍋飯”,但是這并沒有改變集體經濟的公有制性質。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如土地、草場、山場、水面等一些農田水利設施,仍然保持了集體所有權。由此可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在不改變社會主義基本的經濟特征的情況下,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完全可能,因此,我們對立足于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體制改革應充滿信心。
前一段時間,一些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極力宣揚市場經濟,有人發表《私有制宣言》,有人要搞全盤西化。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就必須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即在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同時,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原則,在實行多種分配形式的同時,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只要我們理論上明確,實踐中堅定,并且大膽探索,就一定能夠向人類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的極大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