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理整頓中我國農業面臨哪些問題?
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會改變嗎?
農村團組織在科技興農中應如何發揮作用?
如何解決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的問題?
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突出地強調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指出實現農業穩定發展,是經濟穩定、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是關系黨和國家安危的問題,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所在。因此,本刊記者就廣大青年關心的幾個問題,走訪了農業部部長何康同志。
記者:當前,我國正處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國民經濟調整的關鍵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農業,在調整期間面臨哪些困難?克服這些困難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何康:新中國四十年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年來,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矚目的。但是,國民經濟的發展也走過了曲折的道路。1958年的大躍進,1978年的洋躍進,到這次經濟波動,幾乎每隔幾年,國民經濟不得不進行一次調整。盡管每次調整的背景不盡相同,但工農業比例失調卻是個基本原因。工業的過速發展使得資金和資源向工業傾斜,而農業必然處在投資不足、增長緩慢狀態中。在這種情況下,調整就不可避免。不同的是,從去年開始的這次治理整頓,調整難度更大一些。另外,國民經濟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一方面標志著國家實力增強,另一方面,國民經濟的薄弱產業也增多了,不再是單一農業滯后問題。能源、交通、原材料、通訊等基礎產業也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嚴重不適應,也必須強化資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傾斜。這都決定了這次調整很難像前幾次一樣,在短期內有效地集中大量的資金投向農業,決定了農業上新臺階有相當的難度。因此,克服這些困難必須有以下思想準備:第一,工農業發展的速度必須保持合理的比例,不能在農業形勢好轉時就盲目加快工業的發展;第二,農業的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各行各業都應重視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第三,農業投資要在國家計劃內,保持一定比例,以加強農用工業建設、農田基本建設、農業商品基地建設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不能農業上去就減少投資,農業下降才擠點投資;第四,農業是個種養加綜合產業,必須采取綜合配套措施,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第五,必須使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建立良好的流通機制,理順工農產品之間、農產品內部各種產品的比價關系,調動農民積極性;第六,要把傳統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結合起來,把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記者: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農業問題實質上是工業問題,農業投入的資金只能由工業來提供,因此,要發展農業還必須先發展工業”。您認為這種說法合理嗎?
何康:這種意見實際上是一種繼續要由農業給工業提供原始積累的主張。我認為這種意見是不對的。因為我國工農業產值已由解放初的3:7變為8:2,在工農業產值結構中,工業已占了主體,應該給農業發展以支持。當然,目前我國工業普遍存在低效益問題,需要大量投入進行技術改造。但如果農業長期處在落后狀態,必然會制約工業的發展。各國的經驗都證明,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工農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方針是正確的,而采取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方針是不可取的。
記者:最近,國際上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不可能完全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到2000年,中國每年還要進口5000~10000萬噸糧食。您對此有何評價?
何康:外國人得出這一結論有四個認識基點:一是中國農業的物質制約十分嚴重,投入不可能有顯著增加;二是糧食價格扭曲,糧食市場壁壘不利于發展糧食生產;三是購銷倒掛,補了消費,沒補生產,生產資金不足;四是中國不僅面臨口糧問題,還面臨飼料問題,不可能“以肉代糧”。這些意見指出了我國農業發展中要重點解決的幾個制約因素,值得我們研究。但應該看到,對目前出現的制約糧食生產的因素不是不可解決的。我國農業資源利用潛力很大,關鍵還取決于我們今后的努力。增加農業投入,改革糧食購銷體制和價格政策,雖然有一定難度,但經過努力是可以逐步解決的。
鄧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個步驟,在慶祝建國四十周年大會上,江澤民總書記又代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重申了這一戰略目標。到2000年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糧食要達到1萬億公斤,棉花達到1億擔。這個目標,從需求的角度來講是不高的。從我國農業生產的潛力看,是可以達到的。我國還有五億畝可墾土地資源,其中二億畝可以開墾成耕地;提高復種指數還有十多個百分點的潛力,可以增加二億畝的播種面積;我國耕地中有三分之二的中低產田可以改造增產;科技的發展也預示著多方面的增產潛力。任何以為農業的潛力挖盡了,沒有出路的意見都是沒根據的。我們完全有能力解決糧食的自給問題。
記者:現在有一種理論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潛力已挖盡,優勢已消失。因此,農業的經濟體制也應該實行轉換。而在一些農村,農民對聯產承包責任制也發生了動搖。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何康:我認為這種理論是不能被廣大農民所接受的。我國農村人多地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于大城市郊區、工礦區、沿海發達地區、地多人少的東北地區等,可以從實際出發,在農民自愿的情況下,實行適度的規模經營。實行土地的規模經營,實質上是生產力要素的有效結合問題,不是簡單地把土地集中起來。規模經營不應視為一種獨立的新體制,它的本質是對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完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堅持土地集體公有制的前提下,使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一種形式,它并不是對公有制的否定,它改變的不是土地的所有權,而是經營權。這同土地私有有本質的不同,是不能混淆的。不認識到這一點,就很難做到自覺維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穩定。目前,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點,在于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靠集體經濟組織,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辦起來,形成新的經營服務實體??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潛力和優勢還遠沒有枯竭。繼續穩定和完善這一制度是中央的一貫政策。我們要給農民吃“定心丸”,讓他們放手放心地搞生產。
記者:今年,中央號召科技興農。農村各級團組織正在積極響應這一號召。您對農村團組織在科技興農活動中有什么要求?
何康:中央已經發出了加速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決定,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同志十分重視依靠科技發展農業。依靠科技振興發展農業是一項長遠的戰略措施,認真貫徹執行科技興農的決定,必須得到全社會的支持。農村各級共青團組織在過去的“科技星火帶頭人”活動中,為農業的科學技術推廣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我相信,在“科技興農”活動中,農村的各級團組織、團員青年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因為廣大農村團員青年是農業戰線上有文化、有理想的一代新人,他們最容易接受科學技術成果。通過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必將帶動千百萬農民依靠科學技術勤勞致富的積極性。我希望農村各級團組織,能夠把科技興農活動作為共青團工作的大事來抓;作為帶領農村青年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事來抓;作為帶領農村青年脫貧致富的有效措施來抓。
記者:今年又出現了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的情況。許多農村青年對他們流入城市找工作的處境感到不理解。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已經成了重要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何康: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是近幾年來出現的新情況。這幾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農村勞動力市場容納不下的情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就成了必然。與此同時,這幾年城市的基礎建設速度又發展過快,需要大量的非城市的勞動生產力。最典型的是建筑行業。這兩個方面的結合就導致了目前這種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在當前治理整頓中,各項基本建設投資大量壓縮,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開始急劇減少。因此,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就必然會給城市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會給農村勞動力帶來許多難以解決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省、市相繼采取的一些勸導、阻止農村剩余勞動力盲目流入城市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這一點應該得到廣大農村青年的理解。因為流入城市的絕大多數都是農村青年。我們應該肯定,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為城市的經濟發展發揮過巨大的積極作用,他們的功勞不可抹煞。同時,我也想借此機會,向廣大農村青年說幾句心里話。我們國家目前有困難,需要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希望廣大農村青年不要盲目地到城市找工作,應該立足自己家鄉的土地,建設好自己的家鄉,等到城市需要、國家需要時,再到城市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