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無錫市團的工作為什么既扎實又有實效?其中有一個原因很重要,這幾年他們努力把優化團的工作環境與團的自身建設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他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摸清團情,講清團情。幾年來團市委多次組織專題調查小組,深入到工廠、農村、學校,分層次召開了近百個座談會,形成了《關于目前我市共青團工作現狀的思考》、《千名青年思想還原錄》等調查報告,向各級領導談團的現狀,談團的困難,談改善團的工作環境的緊迫性,引起了各級黨政組織的高度重視。同時他們還就團的工作的重要性及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通過新聞媒介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使優化團的工作的環境在輿論上贏得了社會各界的理解和幫助。
第二件,提供政策保障,狠抓政策落實。當輿論的導向形成后,團市委抓住機遇主動爭取,一份由團市委起草的《無錫市共青團體制改革意見》很快被市委批轉。隨后,團市委又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制訂了一系列有利于明確共青團社會地位的政策,使優化工作環境落到了實處:一是制訂了“四頒四不頒”的頒證標準和審批手續。凡團干部配備、轉業,團的活動經費不落實的單位不予頒證,并向所在單位黨政組織通報,限其整頓。目前“三落實率”已達80%;二是將基層單位落實團的工作環境的有關政策情況納入人大代表視察內容,發揮人大代表的監督作用;三是頒訂《關于干部培訓的若干意見》,把團干部培訓納入全市干部培訓的整體計劃之中;四是頒發《關于鼓勵青年職工崗位建功、崗位成才的若干規定》,以政策性獎勵激勵青年學技建功;五是頒發《關于在企業事業單位民主管理中注意發揮共青團和青年職工作用的意見》,調動青年人的積極性;六是頒發《無錫市青少年暫行保護規定》,用地方性法規的方式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第三件,用自身良好的形象鞏固良好的工作環境。他們深知,要想有地位,必須有貢獻,有功績。幾年來他們狠抓了團干部隊伍建設,建立以考核管理為中心的系統管理制度和與組織人事部門聯系的雙向反饋考核制度。同時,積極發揮團員、青年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1989年完成青年科技項目1.2萬項,取得直接經濟效益3800萬元,涌現出人均節約100元的團支部850個,超工時1000小時的青年近3000名。使團組織通過自身的作用得到了社會更廣泛的承認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