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
在南京無線電廠,人們為“熊貓”電器驕傲,也為15年來堅持學雷鋒的青年服務隊自豪。
一封挑戰書
1975年,當時主持國務院工作的鄧小平同志在接見全國共青團干部和軍隊團工委干部時意味深長地向全中國人民大聲疾呼:雷鋒到哪里去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它喚起人們的思考。
當時,在南京無線電廠基建科任團支部書記的蒯世午不止一次地思忖:我們到哪里去把雷鋒找回來呢?他把基建科團支部一幫伙伴們找到一起,他們無比莊重地決定,在自己的身邊找雷鋒,自己爭做活雷鋒。于是,刪世午團支部便向機動科團支部發出了“學雷鋒爭做百件好事”的挑戰書。
機動科團支部書記王明禮對蒯世午的挑戰當即就表現出了一個熱血男兒應有的氣魄:應戰。于是,在南京無線電廠,在“文化大革命”即將結束的春天里,一場發自內心的“學雷鋒做好事”競賽活動便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
兩個團支部的小青年們實打實地干了起來。每天上班鈴沒響,兩個團支部的人就早早地來到了車間,打開水、掃廁所、修工具……但幾天下來,他們便發現這種好事畢竟有限,天天如此,似乎也算不上什么好事。于是,大伙兒便把目光轉移到車間以外。他們發現,工廠許多人生活水平不高,一輛自行車快不行了還“吱吱呀呀”地騎著,半路拋錨上班遲到的事常有。許多老工人也對小伙子們說:“如果團支部能成立個義務修車組,就是做了件大好事!”
這個主意不錯!至少拓寬了做好事的路子。于是,基建科團支部便找來鎯頭錘子之類的工具,利用午休,在廠區大樓前正式掛起了義務修車的牌子。
這一炮還真的打響了。頭一天就修了好幾十輛自行車,解了許多人的燃眉之急,一個月下來,好事遠遠超過百件,僅自行車就修了300多輛。
接下去的問題是繼續學雷鋒還是到此為止。蒯世午組織團支部對此展開了討論,主題是“學雷鋒是學一陣子還是學一輩子”。討論的結果當然是學一輩子。于是,蒯世午和團支部一幫人便正式成立了“基建科自行車修理服務隊”。定時、定點、定人,長年堅持為本廠職工義務服務。
精神的力量
1978年后,中國社會開始進行的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使得這一代青年人開始反思社會,反思人生。
對于南京無線電廠的團組織來說,人生觀的大討論給他們堅持了好幾年的學雷鋒活動出了一道難題:人為什么活著?人活著是為他人還是為自己?這雷鋒還學嗎?
對于參加到青年服務隊中的服務隊員們來說,除了這些理論問題的困擾外,還有獎金的困擾。“跟著班組長月月多拿獎,跟著團支部月月盡義務。”一些服務隊員說,“咱們義務服務堅持了好幾年,苦也吃了不少,反正現在也不時興這個,收起攤子算了。”有的隊員干脆不再參加義務服務活動。青年服務隊就像大風大浪中的一葉扁舟。
這年深秋的一天,從中央黨校學習回來的黨委書記張關林站在廠部大樓前,望著曾經紅紅火火的青年服務隊的活動場地如今冷冷清清,心里不是滋味。他找到服務隊長蒯世午說:“咱們這支學雷鋒的隊伍說什么也不能散啊!”這位有遠見卓識的黨委書記當即在全廠大會上,以“優秀質量管理獎”的形式獎給了青年服務隊100元,以表明廠黨委
的鮮明態度。服務隊也緊接著開展了一系列的討論,在大家統一了“學雷鋒應當學一輩子”的思想認識后,又大張旗鼓地開展了活動,正式成立了南京無線電廠青年服務總隊,下設11個分隊,從原來單一的修理自行車,發展到修理電視機、收錄機、手表、收音機等十幾個服務項目,服務隊員也由十幾人發展到幾百人,并開始走出廠區,走向社會服務。
冬去春來,這支服務隊的足跡遍布了大江南北的城市和鄉村。
到南疆去
1987年,云南前線戰火猶酣。
在南京無線電廠旁邊有所部隊醫院住進了一批從云南前線下來的傷員。每天清晨和傍晚,南京無線電廠的青年們都能見到這些被炸傷的戰士們躺在輪椅上,讓人推著散步。每當這個時刻,青年們的心便一陣緊縮。他們主動到病房,為這些傷殘的英雄服務。服務隊員們了解到,前線部隊因條件險惡,環境艱苦,許多戰士的收音機、收錄機、手表不是被敵人的炮火炸壞震壞,就是讓雨水淋壞。他們非常渴望前線能有一支戰地修理服務隊。服務隊員們便產生了到南疆去的念頭。當他們把這一想法告訴廠領導后,立即就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廠團委在經過嚴格挑選后,組成了一支10人服務小分隊,開赴老山前線。
9月9日,他們一行人離開南京,10日到達昆明,當天就坐上了赴老山前線的汽車。
在前線的日子里,服務隊員冒著敵人的冷槍冷炮,深入到前沿陣地、貓耳洞中,克服旅途勞累引起的頭痛、嘔吐以及水土不適引起的腹瀉等困難,沒日沒夜地精心修理戰士們的電器。當修理手表的零件用完以后,服務隊員們把自己手上戴的手表卸下來,將零件配在戰士的手表上。
短短的20天,青年服務隊冒著生命危險,行程7000多公里,為戰士們修好了收音機、收錄機、電視機、手表、剃須刀、照像機等物品近千件。戰士們稱他們是“戰場修理的輕騎兵,前線戰士的知心人”。
新人的誕生
南京無線電廠青年服務隊有兩條宗旨:為社會服務活動與工廠生產經營活動相結合;為他人服務與培養四有新人相結合。這個宗旨,使得青年服務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987年4月,青年服務隊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便在首都北京贏得了一片贊揚聲,“熊貓”電器產品也因他們熱情周到的服務而聲名鵲起。正如團中央書記宋德福在接見服務隊員們時說的那樣:“你們堅持開展義務服務活動,用過硬的技術和良好的形象宣傳了你們的企業,宣傳了你們的產品,你們的服務方向是正確的。”
15年來,在南京無線電廠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貫例:凡是積極要求上進的青年都必須參加青年服務隊,凡是技術過硬、業務精通的青年都在青年服務隊。因此,15年來在青年服務隊的旗幟下成長起來的2000多名青年中,成為技術骨干、生產能手、革新能手、質量標兵、管理人才的就有600多人,許多人已經擔任了工廠重要部門的領導干部。
施寧偉16歲進廠,被分配到收錄機生產車間當了一名裝備工。自參加了廠青年服務隊修理收音機、收錄機活動后,他便感到自己掌握的無線電知識太少,要學的東西太多。于是他發憤自學,不到5年時間,他便由一名裝配工升為音響分廠的車間主任。現在,28歲的施寧偉管理著一個200多人,有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的生產車間。
貴在堅持。南無青年服務隊就是憑著這樣一個樸素的信念干出了這么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15年來,他們累計為群眾義務修理電視機8萬多臺,收錄機16萬部,自行車15萬余輛,鐘表9萬多只。青年服務隊的代表兩次出席了“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和個人代表”會議,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