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之濱有一座小鎮,由于它擁有了這么一所中學,知名度不斷提高,參觀取經者絡繹不絕。這就是芮城縣風陵渡中學。
1984年以來,風陵渡中學團委根據學校地處農村,每年都有近80%的學生回鄉務農的特點,提出了“要培養高分高能,也要培養新型農民”的辦學方針,常年堅持在學生中開展實踐教育活動。他們在校園里辦起了校辦農場、共青團實驗園、地震觀測小組、土木工程室、電腦室、學農之家等校內實踐教育陣地。組織學生利用學校房前屋后、走道兩側、圍墻四周開展花卉、果樹管理、養殖、食用菌栽培等小科技活動。他們還與全國30多個大中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固定聯系網,在校外建立了75個科研點和3400個科技聯系戶。幾年來,同學們利用這些校內外陣地承擔了國家、省、地、縣級科研項目70多項,培養出11項小麥新品種和8項棉花新品種,其中有7項分別獲國際、國家和省地科技獎。
實踐教育活動,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能掌握一兩項農村實用技術,為學生架起了升學和就業的橋梁。據統計,幾年來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為當地農民提供了1200多條致富信息和農業小資料,為農民解決了500多個生產技術難題。同學們說:“我們覺
得校園變大了。”農民們說:“這些孩子快成我們的生產顧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