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企業中,說起團的工作,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忻州紡織廠團委。幾年前他們創立了企業團的工作“包保”模式,收到很好效果。如今這模式已在三晉大地全面鋪開,促進了企業團的工作的全面活躍。
1988年,為適應企業實行的承包責任制,改變企業團組織務虛不務實,團干部無責無壓力的弊病,忻紡團委試行了以“包工作指標,保企業目標”為內容的“包保”模式。廠團委與廠部簽訂了包保合同,團委向廠長包了12項工作指標,主要內容為團的基礎工作指標,青工教育指標,以及青工的生產技術指標。廠長向團委提供5項保證條件,包括《條例》的落實,團的經費,團干部待遇,特別是兼職團支部委員的經濟待遇的落實。廠團委受廠部委托,負責考核基層對“包保”保證條件的落實情況,并把團委考分納入企業經濟責任制的百分考核之中。各車間行政部門與團組織也層層簽訂了“包保”合同。從團支書到團委書記分別實行500至1869元的風險抵押金。去年,廠團委“包保”指標全部完成,完成任務的團干部獎金全部兌現,3名未完成承包指標的基層團干部被免職,并扣發了獎金。
“包保”活動使團組織的責權利得到了統一,團組織在包指標的同時,也包到了開展工作的條件。兩年來,廠部、黨委下發了四個有關團的工作的文件;成立了由黨委副書記任主任的“青年工作委員會”,協調全廠青年事務;專職團干部也由原來的2名增加到10名,團的業務經費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兩年來這個廠有近300名青年加入了團組織。廠團委開展的“忻紡明星競賽”“企業精神金梭杯勞動競賽”中,一線青工達明星指標的由原來的70名增加到360名。修舊利廢、增產節約12萬多元;青工發明“五小”成果69項,四小成果82項。廠團委連續幾年被團地委、團省委評為先進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