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朱嬰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趨勢,表現為相當部分的大、中學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精神疾病,影響了正常的學習與生活。1988年12月,清華大學在對近幾屆學生的輟學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在輟學的198人中,因精神疾患所致的84人,占42.42%,精神病是該校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北京市海淀區16所高校1985~1987年因病死亡大學生17例,其中因精神疾病而自殺者9例;在休、退學的病種中,1983年以來精神疾病已由第二位變為第一位,超過了傳染病。另據天津心理研究中心統計:5萬大學生中約有3萬人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這一精神病的前驅癥狀。
如何抓緊精神病的前期預防,幫助青少年排除心理困擾、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現實的迫切需要。為此,我走訪了幾家青少年心理咨詢機構。
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不該忽視的
我翻閱著心理咨詢中心的一份份檔案,眼前跳躍著一個個痛苦的心靈:
——我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快要考試了,這是最后一次考試,很重要,關系到能不能畢業和分配的問題。可是,我覺得我的記憶力下降,沒精神看書,已經三個多月了,頭腦麻木,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以前背會的公式定理都記不起來,整天昏昏沉沉,晚上睡不好,早上起不來,脾氣變得怪暴無常,同學們都躲著我。一想到這樣下去我將無法應付考試,就急得手腳麻木,心跳加速,大喊大叫。我感到我快瘋了,好幾次,都想從樓上跳下去……
——大夫救救我吧,我不知得了什么怪病,總是怕見人,一見到女的就臉紅、心跳、氣喘,說不出話,每天都低著頭,引得同學們在背后議論我、笑話我。要命的是,這個病使我的注意力分散,聽不進課,完不成作業,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我恨自己無能、沒出息,每天都抽自己的臉,我活不下去了……
——我是一個女生,和同班另一個女生很要好,由于我們兩家是鄰居,我倆從小就結伴上學、溫功課、做游戲,成為好朋友。上大學后,又同住一個宿舍,感情更加親密。我們曾發誓,這輩子絕對不與第二個人發生興趣或交往,更不與異性談戀愛、結婚,要把所有的感情都奉獻給對方??墒亲罱?,她突然變了心,與一個男生好上了,不再理我。我又氣又恨,心里很想把她和那個男的干掉,并且設想了一個又一個殺人辦法……
負責人陳主任告訴我: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神經癥、強迫癥、恐怖癥、情感障礙、性欲反常等是這里就診者最常見的癥狀。前來咨詢治療的主要是14~28歲的青少年,而且來前均未意識到他們心理、情緒、行為的失常是心理健康出現了障礙,有的一直以為是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四處求醫問藥卻不見好轉,經人指點才來見心理醫生。這些人如不給予及時、恰當的幫助和治療,就可能給自己、他人和社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危害。但是,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發現病患后的治療,而在于病前的預防和保健。她說,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不僅有無缺陷和疾病的身體,還要有均臻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笨梢娦睦斫】祵θ梭w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大學生,多處于青春中期,心理特征表現敏感且不穩定,面對來自生理心理發育以及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參與社會活動和復雜的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種種困惑與干擾,其適應的好壞,處理方式的緩急,對正常人格的形成和神經癥的發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墒?,長期以來,由于社會、歷史、文化等傳統因素的影響,我們一直把健康狹義地理解為身體健康,而忽視了人的心理健康,早應在中學時期進行的心理衛生教育對許多大學生還是個空白,以致他們在應付來自各方面的困擾與壓力時,因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而導致心理上的變異與失常及行為偏差。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目前,心理健康問題已是普遍現象,不能再忽視了。
心病還需心藥治
我見到這樣的一個病例,患者是一位30歲的博士研究生。一年前,當他因偷拿女性衣物被當場抓住時,其親友和同學都難以相信,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聰明、好學、能干、正派、事業心強的好小伙子,讀大學時是連年的三好學生,還是學生會主席。但他已對自己的行為供認不諱,且有人證物征。最后,他因“流氓犯罪”被保衛科拘留三天,同時受到學校處分。誰也不曾料到,一年以后,他再度犯禁,又被抓住。然而不同的是,這次學校沒有采取任何懲罰措施,而是立即將他送往心理咨詢中心檢查。在醫師朋友式的關心和循循善誘下,他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原來,他的童年時代正值文化大革命,父母因不堪忍侮辱而服毒自殺,他為此受到歧視,形成孤僻、膽小、拘謹而自尊心極強的性格。20歲時,他結交了一位女友,由于性格拘泥,他們彼此連握手都不曾有過。后來,戀愛失挫,他陷入極度苦悶,發展成為經常偷拿女性的內衣。醫師告訴他,他的行為不屬于“流氓犯罪”,而是性心理障礙中常見的一種癥狀,叫作戀物癖,其發生多與兒童時期遭受過嚴重的心理創傷和在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缺乏正確的引導有關。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逐漸恢復了常態。為此,學校向心理咨詢中心贈送了一面錦旗,感謝醫師們運用現代化的心理療法挽救了一個人才。
在采訪中,我目睹了醫師與就診者那種情同家人似的親密關系,這種關系正是心理治療的必要保證。心理治療既不同于醫學治療,又有別于思想政治工作,它是一種合作努力的行為,首先要求治療者與病人建立起一種能夠坦誠對話的關系,認真誠摯地傾聽病人的內心秘密,然后利用病人求愈的愿望與潛力,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有針對性地疏導改善病人的變異心理與適應方式,以解除病人的癥狀和痛苦,幫助他們促進人格的成熟。這種“攻心”治療,花時間多不算,更難的是取得病人的信任。1989年夏,一位因高考落榜而喪失生活信心的姑娘,在告別人生的前一刻,撥通了一個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的電話。她萬萬沒有料到,就在她要縱身躍入滔滔長江的一瞬間,被火速趕到的醫師們救下。以后,她又在醫師們父母般的關心治療下,恢復了健康的心理狀態,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念。她與家人含著感激的熱淚,給幫助她重返人生的醫師們送來一盒大蛋糕。像這類感人的故事,在我所到過的心理咨詢機構里俯拾皆是。南京青少年心理咨詢服務中心,是以共青團為主籌辦的,不到一年時間,便成為無數青少年的知心朋友。負責人王長琴告訴我,他們將以此探索一條思想教育科學化的新途徑,以求更實際、更科學地為青少年服務。
社會的穩定需要健康的心理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心理負擔的加重,許多人已經開始意識到尋求心理上的平衡與幫助的重要,一些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為此應運而生。但迄今為止,心理治療與咨詢的意義仍未被更多的人所認識;一些學校在強調“長身體”“長知識”的同時,仍然忽視了“長心理”。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社會的基本需要。無數教訓告訴我們:軀體健康≠心理健康≠人格正常。而正常的人格是德育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保證。在80年代的國外,心理治療與咨詢被稱作是“醫治人類心靈困擾的偉大發現”而成為倍受人們歡迎的治療手段,不僅被廣泛應用,而且學派林立,方法眾多。在一些發達國家,每年有1/10的人要到心理咨詢機構請求服務,許多家庭還專門聘請心理醫生為保健醫。
試想,如果我們多方面地(家庭、學校、社會等)重視心理衛生教育,尤其在學校,加強心理衛生保健,使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情緒、行為得以及時的疏導、排泄和治療,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安定的人為因素,使我們的國家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讓科學喚回健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