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6月3日:虎門銷煙
1839年6月3日,欽差大臣林則徐親臨廣州城外虎門海灘,監督銷毀鴉片。在此之前,英美等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的禁令,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造成清政府白銀外流,吏治腐敗,且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林則徐懷著“誓為中原除此巨患”的決心來到廣州,厲行禁煙。這天,官兵工役們把外國鴉片販子被迫繳來的鴉片箱逐個切開,投入盛滿鹵水的池中,再拋入熟石灰。頃刻間,池內如湯沸,不炊自燃。幾個手持鐵锨木耙的夫役,站在跳板上,起勁地上下翻戳池中鴉片,務使盡化。隨后,開啟涵洞,將池中污物沖入大洋。觀看的人群歡呼雀躍、拍手稱快。到25日,共銷毀鴉片237萬多斤。虎門銷煙沉重打擊了
外國鴉片販子的犯罪行為,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純潔的道德心和反抗外國侵略者的無畏斗志。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第一塊浮雕,記載的就是這一激動人心的場面。
1842年6月16日:陳化成血濺吳淞炮臺
鴉片戰爭爆發后,英國侵略者為壓服清政府,攫取更多的利益,一路北上,于1842年8月16日晨出動數十艘戰艦猛攻吳淞炮臺。吳淞位于長江入海口,筑有東、西炮臺,年近七旬的老將江南提督陳化成親自鎮守西炮臺。陳化成字蓮峰,福建同安人,曾任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職。鴉片戰爭開始后,他訓練士兵,鑄銅炮、制火藥、修炮臺,積極組織設防。面對英軍進犯,陳化成手執令旗,指揮守軍奮起還擊,重創英旗艦皋華麗號、布朗底號和西索斯底斯號。而身為兩江總督的牛鑒卻驚慌失措,丟冠棄靴而逃,致使全軍大亂。陳化成腹背受敵,臨危不懼,身上七處負傷,仍拼力死戰。最后噴血而死,所部官兵80余人也全部壯烈犧牲。
1858年6月:《天津條約》簽訂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美、英、法采用武力和欺騙手段,迫使清政府1858年6月分別與之簽訂《天津條約》。主要內容有:(1)各國公使常駐北京;(2)開放牛莊、登州、臺灣、潮州、淡水、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外國人可在內地游歷、傳教、通商;(3)外國商船和軍艦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4)擴大領事裁判權,外國人之間的糾紛、犯罪,中國官府不得過問;中外民人間的案件,由雙方官員在外國領事監督下“會審”:(5)向英國賠款白銀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6)減低商船噸稅等。這是繼《南京條約》后又一批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遠不能滿足帝國主義列強的貪婪和欲望,他們還在尋找機會重新挑起戰爭,向中國勒索更多的權益。正像馬克思所指出的:“從政治角度看來,這個條約不僅不能鞏固和平,反而使戰爭必然重起。”
1900年6月:廊坊阻擊戰
1900年5月,義和團運動在京津一帶迅猛發展,帝國主義各國驚恐萬狀,決定出兵干涉。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奧等八國侵略聯軍2000多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由天津乘火車進逼北京。義和團戰士沿途拆除鐵軌,進行攔截。14日,義和團將侵略軍團團包圍在廊坊車站,并發起攻擊。侵略軍與天津失去聯系,糧彈漸盡,陷于進退維谷境地。18日,數千義和團戰士和兩千清軍合力猛攻廊坊車站,激戰數小時,斃傷侵略軍54人。西摩爾糾集殘兵逃奔楊村車站,當晚又遭義和團包圍襲擊。西摩爾哀嘆“進京之路,水陸俱窮”,“惟回津之計可行”。19日,侵略軍沿北運河狼狽逃回天津。廊坊阻擊戰,斃侵略軍62人,傷228人,粉碎了西摩爾聯軍進犯北京的侵略計劃,為義和團運動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1919年6月3日:“六三”運動
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以政治罷工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當以1919年“六三”運動始。“六三”運動是“五四”運動發展的一個新階段。1919年6月3、4日,北京軍閥政府派軍警大肆逮捕愛國學生。消息傳到上海,罷課的學生紛紛走上街頭,上海工人也舉行六七萬人的政治大罷工,商人舉行總罷市。上海的“三罷”,特別是工人的大罷工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南京、天津、杭州、濟南、武漢、九江、蕪湖等地工人也都舉行罷工或示威游行,要求釋放被捕學生,嚴懲賣國賊,拒簽巴黎和約。至此,“五四”運動已發展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有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運動中心也從北京移到上海。北京軍閥政府被迫釋放全部被捕學生,下令罷免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職務,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中國工人階級一旦以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即顯示出它的巨大威力。
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
1925年8月19日,香港海員和電車、印刷等行業工人為支援上海“五卅”運動,舉行反帝大罷工,參加者達25萬人。21日,廣州工人舉行罷工。23日,英、法帝國主義悍然出動軍隊槍擊廣州示威游行群眾,造成“沙基慘案”。中華全國總工會為統一領導省港罷工,于慘案發生當天組成以中共黨員蘇兆征為主席、鄧中夏為顧問的罷工委員會,并建立工人武裝糾察隊,進駐各海口,嚴密封鎖香港和沙面租界,截留出口糧食,斷絕肉食蔬菜供應。由于香港罷工工人大批返回廣州,致使香港交通運輸中斷,街道垃圾糞便堆積如山,蚊蠅成群,臭氣熏天,香港成了“死港”、“臭港”。罷工斗爭堅持了16個月,于1926年10月勝利結束。省港大罷工是世界無產階級罷工斗爭史上堅持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它在政治上、經濟上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對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和準備北伐戰爭起了巨大作用。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
1928年5月中旬,奉系軍閥頭子張作霖率兵與蔣介石北伐軍在京津一帶交戰失利,決定暫回東北老家奉天(今沈陽)養息。日本一向支持張作霖,把張作霖扶持為侵占我國東北的工具,但對張把持北京政府期間沒有滿足其開礦、設廠、移民和中國停止在葫蘆島筑港等要求極為不滿,已有除張之心。于是,日本關東軍司令村岡等即密謀在張回奉途中炸車,刺殺張作霖,造成東北政局混亂,然后扶前清恭親王溥偉建立“滿蒙帝國”,達到占領東三省的目的。6月4日晨5時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行駛到沈陽西北皇姑屯車站南滿鐵路和京奉鐵路交叉處時,日軍預先埋設的炸藥爆炸,同車的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當即炸死,張本人身受重傷,被急救回奉天“帥府”,因流血過多,次日上午9時30分斃命。張死后,“帥府”秘不發喪,日本摸不清底細,未敢妄動。事發當晚,奉軍第三方面軍團長、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得知消息,喬裝改扮,離京“回奉奔喪”,20日就任奉天軍務督辦,21日公布張作霖死訊,穩定了局勢。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終未得逞。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從容就義
1935年6月18日上午9時許,福建長汀中山公園內,大批荷槍實彈的國民黨士兵簇押一男子走到公園涼亭前,他見“菲萊四碟,美酒一甕”,便“獨坐其上,自斟自飲,談笑自若”,使人難以相信他即將走完36年人生旅程。餐畢,他緩緩走向刑場,沿途高唱《國際歌》《紅軍歌》,高呼“中國革命勝利萬歲”等口號。在一塊草坪上,他盤膝而坐,對持槍士兵微笑著說:“此地很好。”隨即飲彈身亡。他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奠基人瞿秋白。死訊傳出,魯迅抱病為他編輯了遺文集《海上述林》。莫斯科外國工人出版社編印了《殉國烈士瞿秋白》一書,稱他為“中國人民最優秀的領袖之一”。共產國際在悼文中號召中國人民化悲痛為力量,起來反抗“反革命的血腥統治”,表達了國際無產階級對他的深切悼念。
1936年6月:斯諾赴陜甘寧邊區采訪
1936年6月,經宋慶齡聯系和安排,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由北平出發,冒著生命危險越過國民黨的重重封鎖線,進入陜甘寧邊區,成為赴紅色區域進行采訪的第一位西方新聞記者。他先后訪問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和紅軍指戰員、解放區群眾,加深了對中國革命斗爭的了解。采訪歷時四個月。回北平后,斯諾將在延安的見聞和與毛澤東、周恩來等的談話寫成通訊報道,在英美報刊上發表。后來又將報道匯編成書,由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題名《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又名《西行漫記》)。書中生動而樸實地記敘了中國共產黨、紅軍和工農英雄的革命業績。毛澤東稱此書是“一本真實介紹我們情況的書”。書問世后,被翻譯成十多種文字,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
1938年6月7日:花園口決堤
1938年6月,日軍侵占開封,逼近鄭州,企圖打通平漢、津浦、隴海三線,進而攻取武漢。蔣介石不顧人民死活,決定掘毀黃河堤防,希圖以滔滔黃河水阻擋日軍南犯。7日夜,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晏勛甫奉命指揮守軍在鄭州以北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河水改道流入賈魯河、穎河,淹沒豫皖蘇三省所屬44個縣5.4萬平方公里土地。由于蔣介石借口“軍事秘密”,事前沒有疏散人民,致使89萬人被淹死,1000萬人無家可歸,昔日沃野變成了連年災荒的黃泛區。然炸毀黃河堤防并未阻止日軍進攻,日軍迂回前進,四個月后終于占領武漢。這既是對蔣介石炸毀黃河堤防的絕妙諷刺,也是蔣介石不相信人民,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加給人民的一大災難。
1946年6月23日:下關慘案
1946年6月,國民黨蓄意挑起全面內戰,激起國民的憤怒。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和上海學生和平促進會為此發起組織上海人民和平請愿團,推馬敘倫、胡厥文、雷潔瓊等11人為代表赴南京向國民黨政府呼吁和平。23日晚6時,請愿團抵南京下關車站時,突遭預先埋伏的國民黨特務的圍攻毆打,釀成慘案。消息傳出,全國嘩然。參加南京和平談判的中共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國、共、美三方會議上就此暴行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強烈抗議,隨后趕到醫院慰問受傷代表。下關慘案暴露了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反動面目。本期作者: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