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雙流縣曾經是一片科學技術貧瘠的土地,1988年團縣委根據團中央、國家科委的部署,開展了“千名青年星火帶頭人”活動。在這里,我們選取了雙流縣幾位“青年星火帶頭人”苦心耕耘的點滴事例奉獻給青年朋友。
——新科技的進步,也許舉步維艱,但是,在執著的追求者面前,它讓出了一條路。1988年龍池鄉團委書記王志祥往自己肩上壓了一副沉甸甸的擔子:承包160畝雜交稻豐產示范田,作為指導全縣的樣板。王志祥為了在龍池迎橋村推廣雜交稻,消除農民的偏見,挨家逐戶地講解雜交稻的優良高產性能,說服農民試種雜交稻。其后他又組織全村86戶農民進行播種栽培技術培訓和田間管理技術指導。從種子下田起,100多天中王志樣帶著幾個骨干天天往田里跑,手把手地對示范農戶進行各個時期的技術指導。蒼天不負苦心人,王志祥他們負責的迎橋村100多畝雜交稻終于獲得了空前的好收成,平均畝產達592.5公斤,比常規稻畝產增加75公斤。
——星火在閃爍,它孕含著傳播人的心血,也體現著無私的奉獻精神。1989年,團縣委向縣政府承包了推廣200畝油菜套種蘑菇項目。金馬河畔紅石鄉合水村團支部書記丁遠倫承擔了培訓傳授技術的全部義務。他走鄉串村,不收一分報酬。天黑了就自己掏錢住店。一年多來他培訓了1000多人,帶動了500多人種植蘑菇,共種25萬袋,增收20萬元。在這期間,為了幫助別人,丁遠倫家的一萬多袋蘑菇經常無人收摘,無人上街去賣,為此他損失了600多
元,妻子埋怨他白傳給別人技術,太吃虧,他卻說“我是團支書,星火帶頭人,有了技術不能當自己的搖錢樹!”
——探索,的確需要勇氣,但只要與科學結合,成功不是沒有希望的。顏祥清是雙流縣天橋鄉安寧村團支部書記。他不甘心在貧困鄉守一輩子窮,決定走科學養兔的路。他借錢買了書,自費在四川農大學習養兔技術。通過辛勤勞動他終于在1986年實現養兔收入4000多元。這一舉動在天橋鄉真算是放了一顆衛星,上門求藝的人絡繹不絕。1989年他在團縣委的幫助下成立了全縣第一個由共青團領導的農民協會——天橋鄉養兔協會,通過學會帶動了500多戶家庭科學養兔,年收入增加60萬元。使這個鄉養兔業蓬勃發展起來,成為小有名氣的養兔專業鄉。
——失敗,在嘗試中并不可怕,相反會鼓起人們百折不撓的信心?;畎矽Z鴨絨毛這則短訊像閃電般照亮了她的心,這位金馬河畔石馬村團支書江良英忽然意識到,土地肥沃,野草豐茂的金馬河畔是一個發展養鵝業的好地方,如果掌握了活拔鵝毛技術將會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她用自己節省的錢買了30只鵝,試著摸索活拔鵝毛的技術,第一次失敗了,兩只大肥鵝硬是活生生地痛死了。江良英心痛了,村里的人罵她了,但她沒有停止試驗。經過幾十次失敗,終于研制成功了一種中草藥麻醉劑,使一只成鵝一次可拔毛絨7錢,價值5元多;一只鵝一年至少可拔7次毛。為了把技術傳播開,她培訓了來自全省20多個市縣的學員5000多人。這些人已養鵝18萬余只,全年拔毛總收入540多萬元。
隨著成千上萬青年星火帶頭人的涌現,科技興農的種子已深深地根植在雙流這片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