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劉世忠穩穩地站在古運河畔。河水干涸了,沒有水聲帆影。
而勢如春水的鄉鎮企業,在十年改革中遍及中國的窮鄉僻壤,多少年來沉寂貧困的鄉村生發出令人驚訝的活力。中國的農民不再是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土地的奴隸,他們開始走進商品經濟的世界。這一變化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中國農民開始擺脫貧窮,走向了富裕,更重要的,是中國眾多的農民開始走出有限的耕地(據有關資料表明:中國可耕地僅占世界可耕地的7%,而人口則占世界人口23%),結束了千百年來糧食生產的單一形式。生產力真正成為一種最活躍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但是,我們如果僅僅為鄉鎮企業的蓬勃景象而喝彩,那將會使我們對中國新型農民的實力的評價偏低。也許這也正是當中國經濟出現嚴峻局面時,許多人,包括許多鄉鎮企業帶頭人在今天的形勢面前,對鄉鎮企業產生懷疑、憂慮甚至悲觀的原因之一。
劉世忠的從容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1980年,25歲的劉世忠已在天津市靜海縣靜海鎮三街當了近十年村干部,當他當選為第16任村支部書記時,他面對的是18萬元的債款。三街是出名的窮地方,一個好勞力一天也只能掙1角3分錢,解放以來吃糧一直靠國家救濟,而未向國家交過一斤糧。三街窮,窮得小伙子去要飯。劉世忠也是一條漢子,看著這一切,心中作痛。他不愿意再看著家鄉窮下去,于是找了18個家庭婦女,湊了2000元錢,到天津市委托商店買回四架舊縫紉機,支在村支部辦公室的一間破房子里,又向銀行貸了200元錢做為流動資金,劉世忠在三街就這樣辦起了第一家工廠——童鞋廠。十年后,三街童鞋廠已發展成三街農工商聯合公司,擁有固定資產2100萬元,1989年年產值達5000萬元,利潤500萬元,創匯100萬美元。對于一個十年前連飯都吃不飽的窮村來說,這些數字是輝煌的。但是,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面對我國一時出現的困難,劉世忠的從容不迫、信心不減的原因并不僅僅是他已擁有的資產和這些值得夸耀的數字。盡管這些數字為劉世忠帶來了榮譽,但這些都不是劉世忠所獨有的。如果我們探尋一下他在那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面前鎮定自若的原因,我們會為中國農民內在素質的進步而驚訝、欣喜。
都說創業難,劉世忠說,干鄉鎮企業,創業不容易,但最難的,是創業后的發展。
1980年劉世忠創辦童鞋廠后,也吃過苦頭——小小的“車間”里,堆滿了一針一線手工制出的“大老黑”童鞋。沒有銷路,有限的資金又周轉不靈,這對一個只有200元流動資金的廠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但劉世忠處之泰然,一番奮斗之后,轉過年來,童鞋廠的產品在北京、天津便打開了銷路,一年獲利19萬元。這對三街來說,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初戰的勝利,使劉世忠聲勢大振。從1983年開始,到1987年,在短短的四年中,劉世忠和他的伙伴挾首戰獲勝之威風,相繼建成15個工廠,設立了5個分公司,職工人數猛增到2000余人,形成了鞋類、電子、化工、線材四大系列產品,到1987年,年產值已達2800萬元,利潤100萬元,創稅154萬元。此時與創業之始的1980年已無法相比。三街農工商聯合公司與外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1984年后,公司每年召開一次訂貨會議,最多時請來了800多位客人,劉世忠和他的伙伴在其中往來周旋,一派實干家的風度。出去推銷的、進來訂貨談生意的,日日人來人往;取經參觀的、視察來訪的,劉世忠禮遇得體,應酬不暇。其中免不了杯盞交錯,贊譽之聲四起。三街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
面對幾年前還貧窮如洗如今走向富裕的家鄉,劉世忠心情激動。這一派興盛局面使劉世忠豪情難抑,他宣布:到1990年,三街產值要達到1億,三街要成為億元村。
但劉世忠并不是暴發戶。往日的貧窮和幾年來創業的艱辛使他在興奮后很快地冷靜下來。在企業迅速發展時,他常常感到有一種不安的因素隱藏其中。1987年,正是全國鄉鎮企業一片興旺、上規模、鋪攤子的時候,劉世忠卻在冷靜的思考中逐漸放棄了1990年實現產值億元的理想,他此時想的,卻是1990年以后企業生存、發展的問題。劉世忠帶著還不明確的憂慮,打點行裝,悄悄地離開了仍然處于興奮中的三街。劉世忠這一走就是60天,60天里,他到鄉鎮企業發達的江南地區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在考察中,他看到了鄉鎮企業快速擴大的規模,也從一些鄉鎮企業的興旺中看到了很可能到來的肅條。他伸出手,摸一摸一些企業的機器,機器上那層塵土使他心中開始領悟到了什么。一路上的思索,使他終于認識到了自己內心的憂慮所在。劉世忠的心中一震,他立刻趕回三街,向還處在興奮之中的伙伴們說:三街存在著危機!
劉世忠認識到,中國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地進行下去,而不斷地調整才是發展中的必然現象。國家經濟發展到1987年,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矛盾已開始顯現。在生產性原材料市場上,存在著不公平的競爭和不合理的市場機制,流通渠道混亂,使原材料緊缺、價格不穩定,造成通貨膨脹。國家為了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抑制通貨膨脹,勢必要控制貸款發放,抽緊銀根。而從1987年鄉鎮企業的發展現狀看,許多鄉鎮企業還沉浸在求大、求全、大干快上的盲目樂觀之中,許多地區在不大的范圍內重復性建廠的現象嚴重,不但與國營企業爭原材料,而且鄉鎮企業之間也存在激烈的競爭。原材料不足造成的停產現象已日趨嚴重。一些鄉鎮企業只注意上規模,而不注意上水平,甚至只靠國家的優惠政策賺錢。處在這種熱火朝天的短期經營行為中的鄉鎮企業,發展速度快,但經營基礎薄弱,受原材料、資金、技術水平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大,一旦面臨國家經濟的整頓和調整,勢必危機四伏,從不適應直至衰落。
劉世忠迅速將目光落在了自己的企業上。在公司的15個企業中,已經有10個企業出現了經營困難,有的已由高贏利大幅度變為微利,有的甚至出現了虧損。劉世忠心中焦慮。他知道,這些企業一旦面臨國家經濟的緊縮,勢必會出現倒閉破產的局面,幾百萬元的設備、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將變成一堆廢銅爛鐵,將使公司背上難以甩掉的包袱。三街農工商聯合公司已面臨一個危險的關頭。
在1987年,看到這種危險的人畢竟不多,而2800萬元的產值,100萬元的利潤,使人們對三街的發展充滿了樂觀情緒。在這種情緒中,劉世忠與他的伙伴統一了思想,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從1987年10月開始,對公司下屬的15個企業中的10個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成人皮鞋廠、橡塑制品廠、兩個雨鞋廠停產關閉,設備拍賣;軟管廠、鞋油廠整個賣出;紙箱廠由童鞋廠兼并;礦燈帽線廠、拔絲廠、漆包線廠合并成一個廠;設于哈爾濱、沈陽、北京等地的辦事處撤銷。
當《經濟日報》《天津日報》登出了三街拍賣設備的廣告后,外界一時傳出了三街破產的消息。一些鄉親看到幾年來辛苦經營起來的家業被拍賣掉,怎么也想不通劉世忠在搞什么名堂。有人甚至指責劉世忠是敗家子,一些領導也以為三街不行了。劉世忠沒有猶豫,他一面向大家解釋,一面大刀闊斧地實施整頓。他誠懇地說:“現在不管是蘇南、溫州還是咱們三街,在所面臨的困難上,都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誰先跑出一步,誰就掌握了主動。”
劉世忠掌握了主動。三街農工商聯合公司在這次調整是,清理出500萬元的資金,資金、技術、人才集中充實了保留下的企業,使公司更精干,扎實。到1988年7月,公司調整全部結束。1988年底,國家經濟開始了全面的治理整頓,過熱的經濟建設開始降溫,許多鄉鎮企業在緊縮的經濟中開始顯得被動不堪,一些企業想賣掉閑置的設備已難以找到買主,不少企業陷入了為生存而掙扎的危機之中。而此時劉世忠領導的三街農工商聯合公司早已將調整后閑置的設備以理想的價格賣出,收回的資金支持了保留企業,并開辦了外向型的香料廠,經濟生產不僅沒有出現滑坡,反而有了大幅度增長。到1988年底,實現產值3800萬元,利潤300余萬元,5個廠超過了15個廠的水平。進入1989年,在經濟形勢日益嚴峻的局面中,劉世忠領導下的公司已穩坐釣魚臺,當眾多的鄉鎮企業領導人憂心仲仲、前途難卜之時,劉世忠已穩穩地完成了1989年產值5000萬,利潤500萬的指標,而且已開始了未來五年計劃、十年預測的工作。
如同未卜先知。有人問:劉世忠,你怎么有先見之明?是不是上面給了你什么信息?劉世忠笑而答道:不是。企業調整是正常現象,經濟發展不可能是一個勁不變地進行啊,有高潮,也會有低谷。即使國家不進行調整,我也照樣要調整。一個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必須具備自控自調能力,這樣才能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使企業在不斷變化的經濟氣候中立于不敗之地。
道理好像很簡單:搞經濟,就要研究經濟規律。劉世忠說: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一樣,你不能違背它,你破壞了它,就要受到懲罰。這次國家經濟調整對鄉鎮企業來說,不是壞事,現在正是看看我們鄉鎮企業干部有沒有真本事的時候。
劉世忠有真本事。這種真本事最明確的體現,是對經濟規律的思索、把握和運用。一時的成功對劉世忠來說不算什么,如同在1989年底他被評為“全國明星青年鄉鎮企業家”也沒有使他欣喜異常一樣。緊迫感一直使他不敢有半點忘乎所以。他發覺,外商在談判中,不問你企業產值多少,利潤多少,而是問你有多少工程師,多少技術員,工人干了多少年。企業人員的素質,是保證生產的關鍵。劉世忠開始為三街長遠的未來思慮。他投資160萬元,在三街建起了一個漂亮的文化區,辦起了幼兒園、學前班和小學,1990年,三街自己的中學也將建成。劉世忠不希望三街的后代在走上社會和他一樣,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他要讓三街的后代在接過這份事業時,就已站在了大大高于自己的起點之上。
一個在貧窮中成長起來的青年農民企業家,具有這樣的膽識,這不能不使我們對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充滿信心。鄉鎮企業發展的意義,不僅僅是其在中國工業生產中已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中國農民已自覺地走出落后的自然經濟而進入了現代社會的商品經濟的領域,這意義在中國未來社會發展中,將會日益顯示其重大。
劉世忠的從容不迫,來自他對經濟發展的清醒認識,來自他對未來的不斷設想,也來自他的努力。劉世忠這一代農民,無疑已站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刻,而劉世忠的實績,足以使人們對這一代新型農民做出不可低估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