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連
現實生活中常常存在著這樣的“規律”:國家有難,比如說經濟形勢亮起了紅燈時,人們就想起農業;一旦形勢好轉,農業問題又會被放置一邊,不再提起。誰都會理直氣壯地說:現代化是什么?還不是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民主化?!難道你要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建立在農業之上,與農民為伍嗎?潛臺詞是:正象西方走過的道路一樣,我們現在要做的,只是消滅農業,消滅農民,消滅農村!
這就是問題的實質!
這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中最容易出現的偏見和誤解!
這就是幾十年來對農業、農民、農村認識很高,但實際重視不夠的根本原因!
而我要說,不論西萬的現代化如何,中國的現代化決不等于工業化,不等于城市化,不等于市場化,也不等于民主化。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也不應該走西方的老路。如果說西方工業化一百年后,出現了現代化的高度繁榮和高度發達,那么中國工業化一百年后,卻遠沒有達到這一步。況且,就世界范圍而言,工業化已經和正在完成歷史賦予它的使命,走向和即將走向終結,因此,很難說它是現代的東西。追求過時的目標,決不會使中國跟上時代潮流,而只能拉大我們同發達國家的距離。
人們把農民看作是現代化的“包袱”,而我要說:不!農民不是現代化的包袱,而是動力,是主體!“動力和主體”論的論據不來自于子虛烏有,而是歷史事實。誰都不會否認,中國共產黨正是發見了農民的力量,依靠并帶領他們革命,才推動了歷史的現代化進程;同樣,誰也不會看不見,解放四十多年來,農業、農民和農村為中國工業的成長,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騰飛作出的犧牲和貢獻。農村對中國現代化,就像母親養育兒子一樣,付出多大的代價,只有上帝知道,只有母親頭上的白發和臉上的皺紋可以作證。今后我同樣堅信,中國社會的真正起飛,必定是以農村為基點的,農村不發展,中國便難以真正地發展;農村不現代化,中國便難以真正地現代化。同時,只有考慮到中國是一個農民大國的“現代化”,才有可能使中國現代化;只有廣泛動員農民參與的“現代化”,才有可能使中國現代化。
基于這認識,我們必須實行“新重農主義戰略”。這就是將農業、農民、農村看作是中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的戰略,是中國現代化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有兩點必須強調:一、農村現代化建設不僅關系到八億農民的生存與發展,而且也關系到中國社會整體的穩定與發展;二、農村現代化建設不只是一個區域性工程,同時也是一個全局性的系統工程。單靠農村或農民的力量,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與中國整體發展戰略相聯系,作為中國整體戰略的一環,同步或優先發展,它才能搞好;只有中國整體戰略發生了有利于農業、有利于農民、有利于農村的轉變,它才有希望。我們反對工業主義的農業觀、農民觀和農村觀,認為它無助于中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同時我們更反對傳統的農本主義和民粹主義,任何企圖保留貧窮落后的浪漫主義情趣,都是錯誤的。新重農主義突出一個“新”字,這個“新”,即是對傳統農本主義、民粹主義和工業主義的揚棄與超越。
令人鼓舞的是,在經過十年改革的摸索之后,我們終于重新發現了農業的價值,一個振興農業,重視農村的高潮正在到來。這當然是很可喜的現象。但是,如何使我們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不但看到農業和糧食的重要性,而且也看到生產糧食的人的重要性,如何使我們注意力從“問題”與“危機”轉向農村系統的現代化建設?又如何使我們對農村現代化的熱情持續下來,變為可操作的具體方案,并付之實施?我認為可能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生態農業,是中國未來農業應該逐步實現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它必須是在生態學和社會學理論指導下,以生物工程為中心的高技術手段,從根本上改善人類生存環境與條件,滿足人類多種需要的一種新型農業。
第二、對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當前的政策不是要“收”,而是要“管”。治理整頓的目的,是為了在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的基礎之上,建立適當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系統,而不是要回到過去那種集體經濟的老路上去。在目前以至今后,能夠兼顧農民、集體和國家利益,能夠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趨利避害的經濟體制,應該是合作經濟。要宣傳和鼓勵農民在互利、有益、實效、自愿原則基礎上逐步走向合作經濟。
第三、基層政權與組織的建設,是當前以至今后一段時期亟需解決的大問題。要在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推進下一步的改革,關鍵在基層政權與組織這個“龍頭”。首先應該在堅持黨政分開原則的同時,重點抓好鄉、村黨組織的整頓與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領導核心作用。其次要像“四清”運動那樣,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思想、經濟、作風和組織的管理、財務等來一次認真的清理。第三,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建設,可以考慮下面的上來(培訓),上面的下去(帶職鍛煉和蹲點指導),雙向交流的方法,作為第一步。
正像我的一位朋友所說,農村是一部大書,讀通了,中國的問題至少了解了一大半。我們要在這本《農村社會學》中將農業、農民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的分析,同時又不僅關注它的現在,而且也關注它的歷史和未來,希望描述農民傳統的社會結構向“現代化”演變的原因與過程,從而提出“應該怎樣”的目標模式來。
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夜
(《農村社會學:中國傳統農村社會與現代化》,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