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鵬飛
“糊涂”(一作“糊突”)之謂頭腦不清或不明,倘溯之源,則“糊涂”一詞乃從“渾沌”來。
前人稱宇宙形成前的迷態為“渾沌”。《論衡》:“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元氣未分”,自然指不清或不明。又《莊子》寓言道,中央之帝曰“渾沌”,有“”,“忽”兩帝鑿之,結果,七竅鑿成而“渾沌”死。七竅象征著聰明,聰明生而“渾沌”死,則“渾沌”之為“糊涂”明矣。古傳說中且有“渾沌”之物化者。《神異經·西荒經》稱:“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兩目不見,兩耳不聞,有腹而無臟,有腸直而不旋,集物經過。”這不就是“糊涂蟲”么?再從聲韻言,“糊涂”、“渾沌”,不過一聲之轉。
由此,當可對鄭橋橋之“難得糊涂”一語作一新解:“難得糊涂”即“難得渾沌”。《釋文》引李軌云:渾沌“此喻自然”。故“難得渾沌”,之深層義實為“難得自然”。道家以“自然”為貴,鄭板橋謂之“難得”,從本質言,豈非道家思想之延伸乎?
讀書1991年4期
1《師道·教研》2024年10期
2《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24年11期
3《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4年2期
4《微型小說月報》2024年10期
5《工業微生物》2024年1期
6《雪蓮》2024年9期
7《世界博覽》2024年21期
8《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4年6期
9《現代食品》2024年4期
10《衛生職業教育》2024年10期
關于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