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行
諸葛亮的“茍全性命于亂世”,《辭源》注釋為“姑且保存性命”。臺灣新版《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錢穆,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年一月版)“性命”一講中說“諸葛亮‘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當知此所謂茍全性命,決不是茍全生命之義。若求茍全生命,則北走魏,東奔吳,在曹操,孫權處求聞達,一樣可以全生命。可見諸葛孔明高臥南陽,茍全性命,實有甚深意義,極大節操,此乃諸葛孔明高出一世之所在。他所用‘性命二字,乃是儒家傳統思想所特別重視的性命,決不僅指幾十年的生命言。”顯與《辭源》所注不同。
錢先生認為,“性命”二字,包涵著生命的本質與可能,包涵著生命之意義與價值。天賦人以性,給了他“可能”,人應當“盡性”,盡量發揮自己的可能。此事人人能做,但永遠做不盡。當你努力去做時,還不一定做得通。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是這種情況。這被稱為“命”。中國古代思想中所謂命,一是命在我,使我不得不如此做,一是命在外,使我如此做了卻不一定做得通。“知命”的人就會“知其不可而為之”而不怨天尤人。
照錢先生的說法,“茍全性命于亂世”就是諸葛亮的人生觀,雖生于亂世還要保持符合天性天命的人生理想,在此理想支配下,自然“不求聞達于諸侯”了,諸葛亮寫了《出師表》出師伐魏,他想恢復漢室統一全國是沒有成功,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在他的“茍全性命”的人生觀指導下的實踐。